李克強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5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5月2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在一星期內三次提及穩住經濟。但是,除了外部壓力加大,「清零」防疫政策對經濟的傷害影響更加深遠。
5月2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議上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著力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保護經濟韌性,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合理增長和失業率盡快下降,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李克強在會議中表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一些經濟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在最近的數次會議中,「穩住經濟基本盤」成為了高頻詞彙,4月11日、5月18日、5月23日三次會議中,均有「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類似表述。加上5月25日的會議,李克強在一星期內三次提及穩住經濟。
據官媒《新華社》報導,參加會議的官員陣容龐大,兩名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兼總理;韓正,兼副總理),三名中共政治局委員(孫春蘭、胡春華、劉鶴,三人都兼任副總理)和四名國務委員(魏鳳和、王勇、肖捷、趙克志)。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央行等部門主要負責人也相繼發言。
並且,參加的人員包括各省、市、縣各級政府約十萬官員。
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的印象中,此前在經濟領域,政府未曾有過如此規模的會議。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這次會議意味著在穩增長方面要形成共識,形成一致行動,這是會議的主要目的。
3月份開始受疫情和俄烏戰爭等外部因素影響,以及以封城等方式堅持「清零」的防疫政策,4月份經濟數據出現全面快速下滑的局面。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經濟體,一旦運行滑出合理區間,就會面臨較大風險,而恢復正常運轉可能要付出更大代價。
5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經濟數據。主要經濟數據全線大幅下滑,多項指標更陷入負增長境地,凸顯中國因疫情而採取封城等措施而付出的巨大代價。
中國長江商學院會計學教授、長江商學院創辦副院長、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創辦副院長薛雲奎,日前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上海封控成本考》,在網上熱傳。
這篇文章中,薛雲奎認為,與「封控」相關的成本可分為三類:直接成本、隱性(間接)成本與或有成本。經過他的測算,這些加起來為4.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接近2021年上海市全年的工業總產值(4.32萬億元)。其中隱性成本高達3.97萬億元,平均每天為763億元。如果加上或有成本,整個封控的損失,遠超2021年上海的工業總產值。
第一,直接成本,是指直接與封控相關的成本,如生活物資成本、核酸/抗原檢測成本、方艙醫院建造成本、社區志願者補貼成本等。
第二,間接成本,包括房租水電燃氣成本、核酸檢測的等待時間成本、產值下降的損失成本、股價下跌的虧損成本以及次生災害的連帶成本等,這些也都可稱為隱性成本。
第三,或有成本,是如封控期間可能因停工引起的違約損失、供應鏈斷裂導致的客戶永久丟失成本、封控前準備的存貨因過期、變質的損失,居民被禁足的精神與身體傷害成本等等。
中國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本月初發表報告稱,中國堅持所有一線和二線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一年成本上限約為1.7萬億元人民幣。但是,從薛雲奎研究的成本結構,人們也可以看出,真實的經濟代價要比表明看起來的大得多。
臺北經濟學者吳嘉隆近日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經濟處於俄烏戰爭和封城引發的生產和就業困境,陷入了四個惡性循環:生產和就業惡化影響到消費信心,而消費信心的下降進一步增加生產和就業的困難;投資信心導致投資減少,而投資減少導致投資信心的進一步下滑;銀行害怕呆賬而減少貸款,反而引起更多的待漲;資產通縮迫使人們拋售資產,而拋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
吳嘉隆表示,這四個惡行循環同時發作,給中國經濟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效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