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問香港期間,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講話。(圖片來源: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7月17日訊】習近平在香港的官話當中,在數千字黨八股以外,有三句最值得重視:一句是「未來五年是香港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一句是「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一句是「在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夠創造更大輝煌」。承接談及未來政權要做的1-5點大手術,再對照習近平這幾句據說「新香港」人人都要學習的「最高指示」,我們可以沙盤推演第6-10點如下:
6.中國「二次收回」香港的一大目的,除了意識形態的「鬥爭」,自然包括對既得利益者重新「洗牌」,也就是習近平指示的「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對北京而言,香港的本地富豪、財團,還有北京當作他們外圍的各種各樣專業團體,一直不是被放心的對象,深信在中國爭霸世界的關鍵時刻,香港這個融資、洗錢中心更沒有理由被他們控制。某程度上,《港區國安法》這場「鬥爭」的主要對象,根本是地產霸權、各種本地富豪、利益集團,無論真的、還是假的,目前洗牌才剛剛開始。
未來通過強化人民幣在香港的角色,以及對香港財團進行的進一步「組織」監控(即成立黨委),大量引入代表大陸不同既得利益集團的「超級利益集團」,已是大勢所趨。香港傳統財團逃不過「共同富裕」的命運,雖然相信不會被完全共產,但會逐漸淪為地方上的「次級夥伴」,差別只是這個「破除利益固化」過程有多順暢、有多少附帶破壞影響而已。
7.北京需要香港繼續扮演金融中心角色,雖然從「國際金融中心」變成「中國金融中心」,但好歹依然是中國企業吸取國際資金的基地,而這個基地的最大對手,自然是上海和新加坡。對「新香港」而言,理論上,相對於上海的優勢,理應是普通法制度更容易給予外商的信心;相對於新加坡的優勢,理應是中國企業更安心將資產放在境內。
為了宣傳香港「二次回歸」「大成功」,中國會逼大量中國企業離開美國市場,轉到香港上市融資,令香港經濟數字上持續有增長,也希望把願意繼續投資中國的外資帶離新加坡。這公式是否成功的關鍵,就是西方是否容許大財團繼續大規模投資中國企業、成為其「命運共同體」的人質,期間各種對中國企業的大小動作,必不會少。這外圍因素下,香港金融一定會有人得益,但更一定會有人傾家蕩產,直到完全等同中國大陸其他城市為止。如果國際社會出現其他危機,例如中國被證實支援俄羅斯的戰爭,或中國自身擴張行為被進一步制裁,這段期間可能有非常戲劇性的金融戰情節出現。
8.至於「在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夠創造更大輝煌」,這是暗示「新香港」未來、特別是未來5年,也會被用作「統一大外宣」橋頭堡。當北京以臺灣為下一個目標,以凝聚國民向心力,無論真的開戰、還是天天打嘴炮,通過發動「新香港人」對臺灣文攻武嚇,就像昔日用戰俘倒戈友人一樣,已經是既定國策。
以北京刻意以大陸市場統戰香港藝人、文化人為例,主要目標,其實是「同文同種」的臺灣藝人、文化人,從而摧毀港台獨立自主的身份認同和軟實力,讓新一代放棄抵抗和希望。未來會陸續出現「新香港」各界支持統一臺灣的研討會、動員會、大小組織,在如此政治氣氛下,自然沒有人敢說不。特別是留下來的人當中,昔日有民主派、中間派、對臺友好等色彩的人,似乎特別有這方面的對臺「招降」價值。同一招數,參考1949年後中國大陸「留下來的人」如何被利用對臺統戰,即八九不離十。
9.「新香港」的另一個「價值」,就是作為中國對西方宣傳的橋頭堡。雖然國際傳媒、本地傳媒在「新香港」已經沒有空間,但對很多外國人而言,對「新香港」淪陷只是一知半解,以為只是比以前差了、但也依然是香港,以為香港同樣名字的媒體在《國安法》下還是同一回事。相對於《環球時報》和《人民日報》,「新香港」的大外宣功能,依然相對較有欺騙性,昔日的國際網路也多少有剩餘價值。
所以在不久將來,我們很可能會看見更多「香港人」「主動」在國際舞臺,為所有中國政策背書、與西方輿論進行激辯。他們除了是傳統建制派以及一類投共外籍商人,也會逐步加入留下來的「新血」。畢竟過了一個心理關口,牆內做任何事情多少都會得到理解,政權看準這一點,自然也會放大利用。
10.到了「新香港」被徹底改造,沒有任何抵抗意識,屆時北京就會宣告所謂「懷柔」,例如對一些政治犯釋放、或送離境,以示「寬大」,當然也會安排更多「更新人士」公開「認錯」。那時候,象徵性的三五人小示威,就像大陸維權人士群組的偶發性行為,也許可以一年出現一兩次,作為裝飾品。而且總有一些離開了香港的人會回流,屆時又會被政權拿來宣傳為「見證香港還是最好」。
這一套手法,在「新西藏」、「新新疆」屢見不鮮,從來是北京的拿手好戲;換成「新香港」,不過是改變了各種函數、重造一次而已,可謂駕輕就熟。那時候,牆內香港元氣大傷,能否像西藏那樣維持道統,很靠牆外港人在未來十年是否爭氣,提供一個有效、可持續發展、具吸引力的替代選項。因此,看過了形勢前瞻,更重要的是未來如何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