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青瓷魚耳爐。(圖片來源:為故宮博物院 )
香界
宋 朱熹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這是宋代文人精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藝」,蘊涵著文人生活的情致雅興。相聚雅集,燕居焚香,是士大夫們把盞聞香的生活意趣,在宋代已成為眾多人士的雅好。
古代文士愛好雅集,最為著名的當屬東晉蘭亭雅集,諸多風流名士彙集會稽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根據當時的情景寫就了千古奇帖《蘭亭集序》。歷代也有諸多以文人雅集為題材的畫作,如宋代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相聚雅集,飲酒賦詩,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中國用香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盛唐時期調香、薰香、評香已成為高雅藝術,香道文化儼然成形。宋代發展更達到鼎盛,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一邊享受氤氳香氣,一邊讀經談畫論道。宋人的焚香,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功利的目的,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陸游曾在《焚香賦》中這樣寫道:「新鼻觀之異境,散天葩之奇芬。既卷舒而縹緲,復聚散而輪囷。傍琴書而變滅,留巾袂之氤氳。」他道出了士大夫階層對於焚香是他們舒悅身心的重要方式。蘇東坡晚年與弟子就是以沉香為伴,終日焚香作賦,度過晚年。
宋代文人士大夫不僅喜好焚香,更盛行用香、制香,他們熱衷合香之法。宋代,有很多文人從各個方面研究香料及合香之法,講究心性和意境的配合,黃庭堅、蘇東坡就是箇中高手,他們對於親自調香饒有興致,並互相交流調香的經驗,也成為香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宋代香品的形態多樣,有香柱、香丸、香粉、還流行「印香」。一般的香品是直火熏燒,而香丸是隔火熏烤,楊萬里曾在《燒香》中寫過:「詩人自炷古龍涎,但另有香不見煙。」那時的香丸多放在熱香灰中使用。
香器的製作工藝在宋代也達到頂峰,早在戰國時就有在室內使用青銅器皿焚香的記錄。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時期,這樣興盛的香文化,自然而然帶動了香器的發展。隨著宋代燒瓷技術日趨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作為中國陶瓷發展的巔峰時期,陶瓷香器在宋代也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宋人書房、閨閣、廳堂中多有焚香所用的香爐、香箸、香瓶、香盒、寶子等相關用品。這些焚香物品多精工細作,設計新巧,構成了文人室內陳設重要的一部分。瓷爐雖然不能像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樸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宋代香爐的特點,材質以瓷器為主,那些簡潔洗練、精緻典雅、質地精良的器物,不但藝術價值頗高,而且它們作為香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了使用者的精神信仰。在焚香這種「無需多言」的情境中,香器便成為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心意相通的載體。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香爐,這些香爐不再依靠外表的裝飾來顯示自己的美,更多是融於內在的美。
回望宋人的香文化,由器而道,以物傳神,通過器物感喟於宋人的審美情懷,沉浸在那份簡練通達的宋式生活美學裡,別有一番趣味。宋代,士大夫階層普遍追求隱逸精神,「仕」與」隱」不再是互相對立的兩極,在朝為官、居家奉佛,亦官亦隱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無論是文人士大夫,還是平民百姓在香文化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尋求美的感受以及有關修煉的文化,也是中國純粹高雅的香文化之最佳境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