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雲中君專欄】詩意超逸 大唐開元賢相——張九齡(圖)

 2022-08-16 1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唐玄宗李隆基不聽張九齡的忠言,導致「安史之亂」。(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唐玄宗李隆基不聽張九齡的忠言,導致「安史之亂」。(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說起張九齡,人們所熟悉的不是他作為一代名相的政績,而是他作為詩人所吟出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作為大唐賢相,他敢於堅持用人原則、剛正不阿,有「九齡風度」之美稱。其實他在任職期間政績也非常顯赫,被譽為「開元賢相」。作為詩人,他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

張九齡,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他年少時聰慧能文,弱冠登進士,為校書郎。唐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他是唐代有名的賢相,29歲進入仕途後,曾主持開鑿了大庾嶺新路工程,為開發嶺南,繁榮長江中下游經濟起了重要作用。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西元723年)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受累外遷。開元十九年,玄宗召他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開元二十一年,以中書侍郎為相。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剛直不阿勸戒唐玄宗 明察秋毫請誅安祿山

張九齡為相賢明正直,敢於諫諍。唐玄宗慶壽,群臣大獻珍寶異物,張九齡卻上「事監」十章,論前古興亡之道,勸戒唐玄宗,被稱譽為《千秋金鑒錄》。他認為君王治國,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注重農桑,使百姓安居樂業,為此,他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提出並推行了一系列利國安民的措施。他主張舉賢任能,量才授職,反對徇情授官,以名器假人,先後諫阻唐玄宗任命張守圭為侍中、牛仙客為尚書和李林甫為相,可惜唐玄宗都未聽從。武惠妃欲以其子壽王李瑁為皇儲,遣人示意張九齡為援,被九齡嚴詞斥退,面奏唐玄宗,使太子地位未生變故。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與武惠妃勾結,屢向唐玄宗進讒詆毀張九齡。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怠於政事,溺於淫樂,不辨邪正。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次年,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此後奸臣李林甫開始把持朝政。張九齡的罷相被貶,既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大挫折,也是一個大唐王朝由興旺走向衰敗的分水嶺。

開元初期,安祿山曾經因為討伐契丹戰敗,損兵折將而被執送京師。張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糊塗的唐玄宗卻刻意包庇了這個後來的叛將。對安祿山反叛朝廷的「狼子野心」,張九齡更是明察秋毫,他在上《請誅安祿山疏》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過,此惡人不除,後患無窮。歷史的發展不幸被張九齡所言中,「安史之亂」成了大唐王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安祿山從範陽來京城朝見皇帝,張九齡對別的官員說:「擾亂幽州的人,就是這個北方的胡人。」後來在張守圭手下打了敗仗,張九齡在送給皇帝的公文上寫到:「司馬穰苴帶兵出征,必然誅殺莊賈;孫武發布命令,也要殺戮宮中的嬪妃。若要使張守圭的軍令嚴明,安祿山的死罪不能免,請殺了安祿山。」玄宗皇帝愛惜安祿山作戰勇猛,命令免去安祿山的官職,繼續留用。張九齡堅持請求殺了安祿山,玄宗皇帝說:「怎麼能以王夷甫識別石勒的例子來看待這件事?」及至安祿山造反,唐玄宗倉惶逃蜀,思及此事,不禁為之痛苦流涕。他特意遣使至曲江祭拜張九齡。如果當時唐玄宗聽從張九齡的主張斬殺了安祿山,便不會發生後來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的歷史也必將隨之改寫。

文采超群成就千古佳句 提攜後學堪稱文壇領袖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秋八月天長節,唐玄宗李隆基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張九齡上事鑒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鑒錄」,帝甚嘉美。張九齡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像為左補闕。由於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結黨,張九齡失去唐玄宗的信任,改任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在主政期間,張九齡主張不循資格用人,為人好名不好利(李林甫剛好相反),敢於諫言,不避利害。

張九齡早年的詩作詞采清麗,情致深婉,深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之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有《曲江集》20卷傳世,其《感遇》、《望月懷遠》等詩作已成為千古傳頌之詩。張九齡也是張說之後的文壇領袖,他十分重視汲引才俊。在從政的20年間,他培養、提拔和團結了一大批能詩善文的俊傑。他曾擢王維為右拾遺、盧像為左補闕,對皇甫再詩文「深所漢異,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對當時的神童李泌「尤所獎愛,常引至臥內」。他任荊州長史時,召孟浩然、裴迪於幕府。此外,王昌齡、錢起、綦毋、包融等詩人,都曾受到他的獎勵和關懷。他和文人學士的廣泛聯絡,他所開展的文學活動,都對開元文學的繁榮,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張九齡被貶荊州後,憂憤交集。「每讀韓非《孤憤》,泣涕沾襟。」開元二十八年(西元740年)春,他告假南歸。同年五月,一代賢相因病逝世於韶州曲江私第,享年63歲。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