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距「極枯水位」不到1米,千年石島「落星墩」全露出。(圖片來源: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8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姿綜合報導)中國南方高溫天氣範圍縮小,解除此前連續41天的高溫預警,但旱情仍未緩解,長江流域乾旱持續,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繼續下降,湖底的明代石橋「千眼橋」露出。大陸央視新聞8月31日報導,截至8月30日14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為8.93米,距離8米「極枯水位」不足1米。
鄱陽湖距「極枯水位」不到1米 11省中重度乾旱
北京時間8月30日18時,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乾旱橙色預警:監測顯示,大陸全國超過11省區市部分地區存在中度至重度氣象乾旱,局部特旱。其中仍然包括重慶和四川。
與此同時,中央氣象台解除了高溫黃色預警。而在此之前,中國國家級高溫預警已連續發布了41天。儘管高溫預警解除了,但是乾旱預警仍在持續。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7月以來,位於江西九江的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並於8月4日提前進入枯水期。截至北京時間8月30日下午14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為8.93米,距離8公尺極枯水位不足1米。
九江市氣象部門預計,當地9月平均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預計乾旱仍將持續,並呼籲各地仍要繼續加強水資源管理,科學合理調度使用抗旱水資源。
2930米明代石橋露「真容」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水域,嚴重乾旱導致湖區持續「縮水」,水底明代石橋露出「廬山真面目」,石橋長2930米,有1100多孔,所以得名「千眼橋」。
古石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始建於明代,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橋面寬0.8米左右,洩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也叫「千孔橋」。
據報導,「千眼橋」修建於明代,是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橋體總長2657米,橋面石材是花崗岩,每個橋墩由10根左右松木構成,自古就是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被譽為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都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這座古橋建於明思宗崇禎4年(西元1631年),全長2657米,有949個墩,948個孔,是都昌縣通往星子縣(現廬山市)兩岸的必經之路。在千眼橋建成之前,兩岸百姓往來,漲水時可以渡船,枯水期時則只能靠淌水踏泥通過。
雖然這座橋長年浸泡鄱陽湖水裡,但當鄱陽湖的水位低於10.5米時,千眼橋就會露出水面。
乾旱導致湖水水位持續「縮水」,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由3331平方公里縮小至600平方公里,達近10年來最小值。
旱情致3785萬人受災 經濟損失逾1300億
中國大陸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8月30日指出,7月以來,大陸南方遭遇罕見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長江流域旱情迅速發展。目前乾旱共造成3785萬人受災,428萬人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0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5億元人民幣,他強調,氣象預測顯示,長江中下游秋季降水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周學文稱,7月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6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0.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另長江幹支流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到8成,上中游來水量為1949年以來同期最少;當前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創有實測紀錄以來同期最低。
他表示,根據氣象部門預測,8月31日,南方地區的高溫將結束。這幾天,華西地區的四川、陝西、甘肅、重慶以及湖北降雨增多,應急管理部在嚴防旱澇急轉,怕長期乾旱再遇突發強降雨,造成洪災。但據預測,後期長江中下游秋季的降水還是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糧食、菜價漲2成
大陸專家擔心,極端天氣對多地農作物生長構成威脅,恐影響秋糧收成。此外,新鮮蔬菜跨區調運規模增大,在途保鮮和運輸成本增加,菜價將迎來階段性上漲壓力。
大陸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溫事件已經持續64天,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紀錄以來最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局部地區部分農田會產生影響,有的是無法播種,有的是生長受到影響。」
除了局部糧食作物,高溫乾旱也對部分地區蔬菜造成影響。武漢白沙洲大市場信息中心王莉稱,7月「小暑」過後天氣更加炎熱,這樣的氣候不僅影響湖北武漢,也影響大陸其他城市,極端天氣對蔬菜的生產、運輸、銷售帶來不便,7月菜價持續上漲。
王莉指出,7月天氣對本地郊區葉類蔬菜產生較大影響,極端高溫天氣下葉類蔬菜白天基本不長,只有晚上才能生長,出產量嚴重不足。小白菜價格月初均價每公斤2.6元(人民幣,下同),直到月中均價4.6元、月末均價4.58元。
據大陸農業農村部監測,7月蔬菜批發均價為每公斤3.96元,按月上升19.9%,按年上漲21.3%。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