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12月30日訊】在A股市場上,每年臨近年底,既是那些存在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掀起保殼大戰的時期,也是眾多上市公司紛紛改聘審計機構的高峰期,今年亦不例外。據統計,今年11月1日至12月22日,滬深兩市合計有39家上市公司擬改聘審計機構。因此,對於眾多上市公司擬改聘審計機構,須謹防其購買審計意見的情形出現。
上市公司改聘審計機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由於合作期滿,雙方不再有繼續合作的意向,那麼上市公司改聘審計機構勢在必行,類似情形在市場上也較為多見。再如,有的審計機構與上市公司之間在溝通、審計相關事項上存在分歧,且難以協調,那麼更換、改聘審計機構將不可避免。
不過,每年臨近年底之時,也是各上市公司年度審計即將開始的時候,此時急匆匆地改聘審計機構,似乎又並非僅僅只是更換一家審計機構那麼簡單。
從目前的相關案例看,今年相關上市公司臨時改聘審計機構也呈現出某些方面的特點。比如現身其中的ST類公司不在少數。再如,某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會計師事務所受到青睞。相對而言,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無論是從實力、市場知名度、審計報告與審計意見的認可度等方面,都是那些「小所」不能比擬的,但某些上市公司拋棄「大所」,專門選擇「小所」,確實有點匪夷所思。此外,個別多次受到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居然也會成為上市公司的「座上賓」,也不由得不讓人質疑。
事實上,在某些上市公司擬改聘審計機構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像ST新研這家上市公司,其2022年度審計機構,擬由原先的亞太所變更為大信所,個中或與亞太所對ST新研2021年財報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有關。類似案例還有*ST海倫。*ST海倫的2021年財報,被中審眾環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此前已確定中審眾環為2022年度審計機構的*ST海倫,此後決定擬改聘和信所為2022年度審計機構。
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審計意見的類型主要有五種,包括標準的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等。其中,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等審計意見屬於「非標」。上市公司年報如果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是存在退市風險的。比如根據規定,上市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披露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將觸及退市條款。
因此,眾多ST類上市公司改聘審計機構,以及某些上市公司熱衷於改聘「小所」,背後或不無在審計意見上「做文章」的可能。通過利益交換,相關審計機構獲得業務收入,上市公司拿到了想要的審計意見,兩者皆大歡喜。
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的審計意見需要奉行真實、客觀的原則,通過利益交換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並不利於打造一個誠信的市場,也不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因此,對於某些上市公司存在購買審計機構的嫌疑問題,監管部門切不可等閑視之。
對於相關上市公司改聘審計機構的現象,不知道監管部門除了下發關注函之外,是否還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年報開展抽查或進行現場檢查。一旦發現了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意見有問題,應對上市公司重新開展審計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該處罰的必須處罰。如果上市公司觸及退市條款的,應立即啟動強制退市程序。現在的問題是:A股的監管部門是否會採取相應的制衡手段來進行有針對性地監督或是審查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