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17人在送葬時死去(圖)

 2023-01-09 10: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2022年12月22日,中國疫情大爆發期間,北京一個火葬場裡持花圈的家屬。
2022年12月22日,中國疫情大爆發期間,北京一個火葬場裡持花圈的家屬。(圖片來源:STF/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9日訊】江西南昌發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7人死亡22人受傷。

根據極目新聞的報導,這是一輛貨車撞上了送葬隊伍。「當地有人家辦喪事,因為火葬場需要排隊,親朋好友就在路邊擺路祭,準備次日一早去火葬場,不料被駛來的大貨車撞到,導致悲劇發生。」

當天天氣不佳,有霧,這是直接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火葬場太忙。從北到南,中國各地火葬場都很忙碌,現在到了江西。早上在一個群看到,萍鄉的火葬場也需要排隊了。

上海周邊地區的火葬場,開始接受來自上海的逝者。這也讓人想起兩週前網上的消息,北京有人去世,不得不運到河北去燒。

在火葬的時候,有黃牛出現,替人排隊,大賺一筆,上海警方就抓獲了10位倒賣火葬資格的黃牛。在網上也有一些無法證實的傳說,比如,有人在火葬的時候動用特權,讓自己家的老人先燒——面對死亡的時候,也有不平等。

這幾天,在網上看到不少送葬的照片、視頻,這讓我經常陷入長時間的沉默和難過之中。有河南朋友拍自己爺爺感染後去世的照片,那是我熟悉的「埋人」場景。人們圍在一起,用鐵鍬鏟黃土,慢慢堆起一個墳。

有人戴著口罩,有人半戴著,有人嘴上叼著煙。他們中可能有人也在感染之中,但是你在這樣的照片中,看不到任何恐懼和「人與人的隔離」,而是一種沉默和悲憫,每個人都可能會死,只是碰巧還不是自己。

上次打電話,我媽跟我講了兩個老人的死亡。一個是我們村的,兒子給他送早飯的時候,發現他已經沒氣了,我媽對這種死亡有點羨慕,「沒受罪」。還有一位是我家親戚,我的「姥姥娘」,我爸媽退燒後不久,還去參加了她的葬禮

到處都是葬禮。火葬場很忙,而操辦葬禮的廚師開始短缺——有大量死亡,也有大量悲傷,但是,卻沒有媒體所號召的「少聚會,少辦紅白喜事」,人們反而更執意地要送別親人。

葬禮中,可能有大量的人處在發燒中,人們並不在乎;可能也有人會在葬禮中感染,他們也不在乎,反正遲早都要感染。這是一種純粹前現代的、自然主義的面對瘟疫的態度,人們向命運呈上自己的生命。

存在一種奇怪的悲壯情緒。

昨天看到湖北襄陽華僑城發的「公開信」,元旦節有3萬南陽人跑到襄陽華僑城度假區去看煙花。因為河南全省禁放煙花爆竹,所以這些南陽人就跑到138公里外的襄陽去看煙花——華僑城想讓他們春節再去一次,這樣可以再賺點。

這3萬南陽人的心理,不但代表河南人,也可以代表全體中國人。他們是想絕處求生,想擺脫厄運,不管如何,哪怕是自己親人已經感染去世,也要釋放一下。這是一種生死邊緣的臨界狀態,要知道,元旦前後正是感染高峰。

和這種生命的掙扎比起來,那套「防疫話語」顯得過時,而且有點荒謬。比如,專家還在建議春節人們少聚集——人們已經見證了親人的死亡,已經普遍感染,還要防範什麼?

那些葬禮畫面告訴我們,儘管醫院不給寫「死於新冠」的證明,甚至很多人都沒去醫院,但是好好辦一個葬禮,至少說明人們會知道逝者是如何死的。人們在葬禮中直面死亡,交流自己的發燒和各種症狀,相互鼓勵,既克服恐懼,也是在強調一個事實:記住這次死亡。

統計年鑑上不會有,但是大家心中有。

南昌這次悲劇,讓人無比難過。它幾乎等於,人們在葬禮上感染並死去,充滿了隨機性。但是,你不能指責路祭或者葬禮是陋習,你也不能指責人們聚集,這幾乎是他們為親朋好友所做的最後努力:好好告別,並記住他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城市的地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