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參議員指控:「馬歇爾(圖右)放棄國民政府使中國淪於中共;罷黜麥帥使美國輸掉韓戰。」(圖片來源:左:Getty Images;右:公有領域)
白宮姑息忍讓決策不容麥帥堅決抗共
麥克阿瑟1951年4月12日被杜魯門解除軍職,是二戰後最戲劇性的事件。麥帥戰功顯赫,何以被黜?華府稱是他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似有「犯上抗命」之罪,麥帥曾予嚴正駁斥,但不掩和華府領導層有戰略分歧──從CIA局長到杜魯門總統,都不諱言,如果轟炸鴨綠江大橋,就如觸發三次世界大戰的信號,拖蘇聯參戰,美國絕對要予以防止。事態有否如此嚴重?韓戰研究,向來追溯「雅爾達協定」。1945年2月美英蘇三巨頭這場會議非常權威,為二戰後世界秩序作出規範(或稱劃分勢力範圍、達成東西方戰略平衡),嚴禁德國和日本再起,有關中國的兩主題,是蘇聯出兵東北和朝鮮託管。前者出於美方估計,如果實施陸戰攻佔日本,美軍要準備犧牲50~100萬人。蘇聯以百萬大軍出擊滿洲對日宣戰,必可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保全美國數十萬士兵的生命。為此滿足史達林獲得北方領土及東北權益。對朝鮮半島,美蘇一致同意三八線劃分南北佔領區,分別由美蘇「託管」。戰後南北韓分別成立「大韓民國」與金日成政權,蘇美駐軍1949年先後甩手撤退。而北朝鮮發動大規模南侵之時,又正當美國剛剛「丟掉中國」不足一年,韓戰兵連禍結,如此凶險的連鎖反應,使美蘇雅爾達戰略頓失平衡,美國豈能容忍再惹翻蘇聯!
但是,領兵上陣,麥帥遵循戰爭邏輯,以一切有利手段奪取勝利。他也瞭然朝野對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卻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他認為請蘇聯進軍滿洲「純粹是多此一舉」。美國有原子彈後,即將崩潰的日本,投降指日可待。他相信蘇聯進入亞洲將會加強共產主義勢力。有一天,蘇聯駐東京代表,來美軍司令部,試探蘇軍分享北海道佔領權的可能性,麥帥毫不客氣的回答:您再提類似要求,我就將你們全部逮捕!──他看到蘇聯已經獲得雅爾達的「紅利」,支持一場朝鮮「有限戰爭」,讓中國去打,蘇聯不必出手已足夠。
因此,他主張加強對共軍的打擊力,包括封鎖中國沿海,打擊其軍工基地。他公開指出共軍的三大弱點,相信動員美軍的全部軍事能力一定可以戰勝「人海戰術」。但是,華府在媒體的鼓吹下,陷在世界大戰的幻覺中,對麥帥的建議置若罔聞,有如慕尼黑對納粹的妥協一樣,馬歇爾告訴他,朝鮮戰爭「使我們面臨極為嚴重的國際問題!」不久參聯會就向麥帥發出要美軍準備撤出朝鮮的指示……麥帥認定,最高統帥部已無意和龐大的紅色中國對決!他說,已經犧牲五萬將士的這場戰爭,將「走向毀滅的災難性結局」。華府知道麥克阿瑟將軍已經是他們綏靖政策的絆腳石,一場大義凜然的戰爭,決定犧牲它最英勇的統帥。
中國因素滲透入美國最高統帥部
可見麥帥的命運表面上繫於戰場的進退。實質上有更深的原因。美蘇領袖羅斯福與史達林二戰後,有意促成國共兩黨的和解而終告失敗。韓戰結果雖然沒有中國內戰的一邊倒。但是戰爭的始末仍然滲透著國共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韓戰猶如國共內戰的繼續。分別只是國民黨一方換為美國,戰爭的軍事層面發生變化;戰爭的另一方則沒有改變,主力仍然是共軍。他們的戰爭概念及戰略戰術,從人海戰術到遣返戰俘,還是延續中共階級戰爭的模式,和美軍的完全現代化作戰理念與體系,形成明顯的不對稱。
韓戰中的共軍在宣傳、情報方面,不如在一個同溫層搏殺那樣得心應手(想想國共內戰中有多少共諜、叛將和地下黨,加上統戰和學運!否則怎能勢如破竹打敗國軍?)這是不言而喻的區別。但是,在朝鮮戰場的兩個不同種族的武器競賽中,卻出現了一個異常現象:「美軍統帥部的中國因素」!有如條頓的劍在歐戰中行動。本文已經描述在仁川登陸後,美軍向鴨綠江挺進時,突發的怪誕事件,麥克阿瑟被華府軍令要求停止攻擊至為關鍵的軍事目標,從而為敵軍進攻鋪平道路。大大限制美軍特備的空中打擊優勢,從而造成美軍在後來的戰役中的嚴重失利。乃至杜魯門總統慌了手腳,公開說要用核武器,還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古今戰律對於臨陣叛逃,無不加以嚴厲處置。但關係戰略抉擇的最高統帥部的命令,麥帥只有無奈服從。艾森豪將軍事後亦為麥帥抱冤,未能出手為先。韓戰美國高層發生的內訌,當年曾引起麥卡錫—胡佛反共浪潮的關注。馬歇爾在國會諮詢中受到一連串的質問與攻擊。麥帥也出席指證,由於對華政策的失敗,引起一連串災難,是美國百年來政治的最大敗筆。他重複的說:「我們未來幾代人要為此付出代價:或許要一百年之久。」馬歇爾則堅持罷黜麥帥是因為他的策略要使美國和中國、蘇俄掀起大戰。也不乏麥卡錫參議員的「賣國」指控:「馬歇爾放棄國民政府使中國淪於中共;罷黜麥帥使美國輸掉韓戰。」麥帥統帥部的人懷疑華府有內奸,為何他們的作戰計畫往往都為共軍所預知……馬帥德高望重,後因馬歇爾援歐計畫,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亞洲遺事沉入歷史。
麥帥力挺臺灣 要求國民政府出兵被否決
本文描述的四國演義中,國共和中美,臺灣是不可缺的一方。外交上她很不幸,卻始終還是美國的政治盟友。麥帥和臺灣的關係便是人情溫馨的一頁,雖然曾備受美國棄蔣派的攻擊。在韓戰爆發的第二週,麥帥即訪問臺灣,會見他的抗日老戰友蔣介石,並發表聲明。說明來臺完全是考察臺灣軍事防禦,加強美軍與臺灣合作,免受共軍的進攻,不涉政治議題(指臺灣歸屬)。針對當時美國政府「某些人一貫鼓吹綏靖主義和失敗主義」,麥帥公開強調臺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能落入共黨之手,否則,其戰略後果將直接影響美國的安全。」為什麼二戰中美國可以和國民政府結盟抗日,今天不能再次合作遏制共產主義?不料,白宮竟要求麥帥收回他的言論,「因為與美國既定政策發生衝突」。美國既定政策是什麼?杜魯門派哈里曼來東京說明:「我們無意對共產主義發動攻擊,只能阻止其行動,不能發起任何反擊。」麥帥對此十分不安,他知道「杜魯門總統對蔣介石懷有強烈的敵意,聽不進任何人說蔣的好話。」他不解的是,美國政府竟接受這種觀點:「既然國民黨如此腐敗,不如讓共產黨來治理國家,反正不會有比國民黨更壞的政府。」──漢學家費正清也承認當時有這種看法:換人做做看。
今天回看1949年(將此民主社會的規則)換毛共上臺「做做看」,結果如何?無需贅述。總之,麥克阿瑟將軍親身體驗和證實了韓戰最激烈悲慘的初戰十個月:戰鬥竟然是在一群對遠東、對共產黨幾無所知的政客領導下進行的。麥帥是他們眼中的異類,卻是人民的希望和擁戴者。最後他離開東京返美,有百萬日本人為他送行(今天北京的軍方頻道還在大惑不解:為什麼那麼多被征服者對征服者依依不捨?)而接著紐約萬人空巷地歡迎這位反抗共產主義歸來的戰神,全美一片抗議,要求白宮收回成命。他在七十年前敢於獨排眾議,高呼「臺灣不能落入共黨之手!」支持風雨飄搖的臺灣國民政府,則對麥帥「被斬」,感到憤慨與驚惶。
麥帥在共軍發動總攻(第三次戰役新年攻勢)而華府拒絕為韓戰前線增兵時,曾要求批准他和臺灣談判,派兵(33000人)來韓支援聯軍。被高層壓抑,並對臺軍肆意詆毀。麥帥的判斷是,白宮以「臺灣中立化」為名,阻止臺灣反攻大陸,中共福建兩兵團得以調來朝鮮,令麥帥部隊陷於困境。在共軍瘋狂進攻下,華盛頓不接受麥帥的反制方案,又毫無對策,只想全身而退,撤出朝鮮半島!麥帥回憶錄展示和參聯會的電報,記錄他不滅的憤怒。他不能接受「戰敗」的命運!他自信於若可動用所需之軍事力量、華府不設下種種限制,「我不僅能解放整個朝鮮,還能沈重打擊紅色中國,摧毀其戰爭潛力。」他告訴參聯會,希望解除對臺灣軍隊的限制,充實美軍在朝兵力。
美國綏靖主義保住北韓金家王朝
麥克阿瑟堅強的戰鬥意志,得到杜魯門總統的默許:美國不撤軍。他迅即制定長期計畫,以期徹底摧毀入侵朝鮮的中國軍隊。任命經驗豐富的李奇微將軍代替車禍去世的沃克中將為8集團軍司令。他計畫以大規模的空中打擊摧毀敵軍的補給線,迫使他們彈盡糧絕、非死即降。但是借用臺灣軍隊的支援仍然被駁回。計畫取得初步勝利,李奇微打破共軍第四次戰役,收復漢城,逼他們退回三八線。不料在此有利態勢下,華盛頓別有用心的高層人士策劃對麥克阿瑟的猛烈攻擊,指控他擅自越過三八線導致中共插手朝鮮戰爭;「妄圖擴大戰爭」讓美國處於困境,更限制麥帥向新聞界公告戰況。
十分明顯,位高權重的「總統杜魯門、國務卿艾奇遜、陸軍部長馬歇爾」,已將堅決抵抗北韓侵略者的戰略原則,在中共出動志願軍後轉變為讓步與妥協,最後退場出局。和麥克阿瑟絕不做「戰敗國」,使用強力的戰爭手段和謀求臺灣援助致勝的決心,已經水火不容。可以相信,戰爭若照麥帥的方針打,就像他在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決戰一樣,北韓共軍早被趕出國境。
歷史無情。時至今日,正確始終掩護著馬歇爾那條綏靖主義路線。濤聲依舊──麥帥指責華府不瞭解中共,難道瞭解蘇聯嗎?二戰後的史料顯示,史達林和蘇共高層也受到反戰思潮影響。史達林在中共出兵前說,北朝鮮可以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史死蘇共政治局立即對「強加給蘇聯的」韓戰叫停。美蘇必戰論,迄今數十年。蘇聯戰後演變的首要核心,就是否定暴力戰爭,主張和平共處、「和平過渡」。真正的戰爭狂人毛澤東,不僅要將韓戰打到底。還迷信「槍桿子」四面輸出武裝革命,國內更是暴力專政至死不休。可笑的是,直到蘇共瓦解冷戰結束,未聞西方史學界對韓戰的大戰說有所檢討。
麥帥報國,一世英名,當無須等候宋朝皇帝賜岳飛式之平反,更不必提他的對手彭德懷之慘死。已不乏人讚揚麥帥文武雙全,文采煌耀。他對日本重建之各項決策,獲得極大成功,足顯非莽莽勇夫,而是文治武功兼擅的英明統帥。他力圖使用美國的制空權以克敵,炸掉敵方的補給線,這是非兵家亦能理解的戰術(也是國共內戰的教訓,國軍完全沒有發揮空中優勢)。可以想見,若獲授權,他必炸掉鴨綠江的橋梁及丹東、通化、臨江一線,癱瘓敵方陸路運輸,不必使用原子彈,百萬入侵共軍即可瓦解。可是華府連朝鮮境內離鴨綠江數十英哩的後勤重鎮清津,也不准予以摧毀!在如此無異於通敵性質的命令制約下,麥帥解除軍權在劫難逃。
不然,韓戰大局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下,可以為實現半島民主統一開創未來。換言之,北韓金家王朝撐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的戰略錯誤。
概括1945年~2020年的休戚與共史
最近(5月20日),川普政府發表對中國的報告,破天荒承認犯了戰略錯誤:幾十年來,美國希望通過貿易、科學交流、外交影響,加入世貿、刺激政治經濟開放,使中國改變1949年以來殘酷的共產黨威權統治,但預想沒有發生。美方大大低估北京當局對自由國家的敵對程度……這是令人鼓舞的消息。美國對華戰略失誤的爭議由來已久。尋求其來龍去脈,可以列出一個扼要的序列表:
一、雅爾達會議羅斯福十分用心於史達林出兵對日作戰,遭到非議的是容忍蘇聯的領土野心和對中國東北權益的侵犯,拆走大量工業資源等等。麥克阿瑟卻看到美國租借軍用物資和日軍武器落入共軍之手的深遠影響。事實證實麥帥的預見,150萬蘇軍入主滿洲,雖然只有幾個月,這股洪流不僅幫助中共佔領東北,也為朝鮮半島種下一個流氓政權的禍根。這是美國亞洲戰略失誤的起點。
二、在中國內戰中對共產黨的姑息、誤判。鑑於二戰的殘酷教訓,包括羅斯福、史達林在內,對中國和平懷有誠意,可惜馬歇爾來華,陷入中共的迷魂陣,放棄應有的價值判斷。中斷援助行憲的合法政府,袖手旁觀叛亂武裝得逞。國民政府的失敗,誠然是二十世紀共產狂潮氾濫的一部分,中國人無力抗拒,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富強的頭號大國,其領導人之政治觀察力竟也如此低能和短視,無法駕馭巨大的時代挑戰。艾奇遜白皮書承認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卻沒有到位的檢討。
三、韓戰的教訓。三年朝鮮戰爭實際上是中美之間的體制決戰。表面上是打了一個「平手」,守住三八線。若從反擊朝鮮南侵與中共出兵幫凶的視角而言,美國仍是勝利者。麥克阿瑟將軍被解除職務,然而雖敗猶榮。他在戰後六年,致力於重建日本、保衛臺灣、激戰朝鮮,為亞洲四小龍崛起鋪路有其三,居功至偉!抗擊中共,臨危不屈,麥帥更是捍衛西方價值的旗幟。美國高層繼「失去中國」後,又一次姑息縱敵,是大陸失敗的繼續,麥帥事件顯示中共毒素侵染力不容低估。
四、尼克森(尼克松)媚共大倒退。美國自嘆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打錯了韓戰,對華政策轉為和臺灣友好,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高層互訪,經濟交流。但尼克森突於1972年2月,屈尊訪問北京,1978年與中共建交,出賣友邦臺灣。造成國際性孤立一個民主國家而靠攏專制政權的惡劣風氣。這是道德墮落,也是對美國精神的背叛。那是當代最邪惡的毛共政權垂危之際,比之美蘇1933年建交,中共無任何走向緩和改善跡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試問,美國憑什麼要對這樣一個人神共憤的政權伸出友好之手?聯華制俄?美蘇早已在和解中。與魔鬼共舞為了打擊一個改革中的政府,又是何等腦殘。只能歸結為卑鄙政客的卑鄙慾望。君不見基辛格從此被中共餵飽,穿梭中國九十餘次,不掩其食客本色。而尼克森竟在毛臨終之際,享受毛秘派專機前往病榻話別的款待,幾曾識人格!如此厚顏無恥,已經完全脫出對華政策的理性範疇。
總之,美國對華戰略的缺失,可謂其來有自,非一日之寒。從帶著幾分天真開始,七十年來,已經變為只講功利,不顧道義的地步。若果今日美國政府大徹大悟,有所作為。真不愧為奇蹟出現。不妨靜觀之。
(本文有刪節)
責任編輯: 玉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