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國會眾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左一)(圖片來源: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1日訊】美國國會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和其他九名共和黨籍眾議員6月27日致函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拜登政府不應續簽將於8月27日到期的《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稱該協議被中國用來推進其軍事目標。
上述信函指出,中國繼續實踐軍民融合,尋求將民用和商業研究用於軍事和國防目的。現有證據表明,中國將繼續尋找機會利用《美中科技合作協定》(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A)之下的夥伴關係,以最大程度推進其軍事目標,並在某些情況下試圖破壞美國主權。
「中國利用學術研究人員、工業間諜活動、強制技術轉讓和其他策略來獲得關鍵技術的優勢,推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聯名信寫道,「美國必須停止助長自己的毀滅,讓《科技協定》過期是良好的第一步,」
美國開放科研大門,善意之舉卻引狼入室
1979年1月31日,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訪美時在白宮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簽署了《美中科技合作協定》。這是兩國政府簽署的第一個正式合作協定,確立了雙方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框架。當年簽署的協議的具體內容包括中國將購買一臺高能物理實驗用的大型質子同步加速器;美國援助建立一個中國國內衛星通信系統;雙方在農業和能源研究方面進行合作,互派留學生和學者,進行科技情報交流等等。
該協議此後大約每五年續簽一次,現階段協議將在8月27日到期。中國官媒、英文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6月30日發表社論稱,40多年來,中美兩國在上述協定的框架下相繼簽訂了30多個議定書/協議,涉及20多個子領域,覆蓋了衛生健康、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和核安全等領域,為兩國建立互信、擴大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敞開科研合作大門之後的40年間,美國向中國流入的一部分技術和科研資金對美國國家利益和公民安全造成傷害。
根據《華爾街日報》29日的獨家報導,美國官員援引一項嚴密調查的初步結果稱,今年2月飛越美國上空的中國間諜氣球裝載了美國製造的設備,可以幫助它收集照片、視頻和其他信息。
此外,該報20日的報導稱,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胡犇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患病,他曾參與美國政府資助的冠狀病毒項目。胡犇的大部分研究側重於修改冠狀病毒,使其能與人類細胞結合。
加拉格爾簽署的信函指出,2018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與中國氣象局在《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的領導下組織了一個項目,發射儀器氣球(instrumented balloons)來研究大氣。幾年之後,中國使用了類似的氣球技術在美國領土上空監視美軍基地,明顯侵犯了美國的主權。
信中還舉例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最近呼籲中國加強農業技術的自力更生,將其與國家安全聯繫在一起。美國農業部與與中國實體正在《科技合作協定》下開展農業合作,有十多項活躍的研究項目,包含具有明確雙重用途應用的技術,例如開發用於灌溉管理的衛星和無人機圖像分析技術。
專門研究高超音速技術的科羅拉多大學國家安全倡議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博伊德(Iain Boyd)對美國之音表示,《科技合作協定》是在中國內外交困、試圖擺脫毛澤東時代的國際孤立之際簽署的,美國的動機是讓中國融入國際科學界,最終幫助中國打開了獲取美國技術的大門。
「該協定是出於美國好心想要幫助中國而開啟的,而且對於科學家們來說合作機會總是令人興奮的。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確實在許多方面顯著提高,包括科學和技術方面。我認為中國取得進步的一些方式讓美國和西方盟國感到憤怒和沮喪。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中國從西方竊取了大量知識產權,用於軍事和商業應用。」他說。
博伊德表示,如果美國拒絕續簽該協定,這將會向中國和全世界發出非常強烈的信號,「表明美國已經受夠了中國所有的知識產權盜竊行為,並且正在認真地公開對抗這種行為。」
科技協定易終結,中共盜密之手難切斷
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政治學系教授、美中科技政策研究專家蘇邁德(Richard P.Suttmeier)告訴美國之音,美中之間需要一項21世紀的新版科技合作協定,反映自上次續約以來發生的許多變化。
「(新協議)有必要考慮去年中方的制度變化,以及美國是否為21世紀的協議做好了制度準備。美中之間永遠不會有制度上的對稱性,但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美國沒有適當地組織起來充分利用這種關係(可能也沒有充分管理風險)……面對變化後的更強大的中國,如果美國想要增強本國利益,它確實需要加強制度創新。」
蘇邁德建議,美國政府應該設立一個人員配備齊全、經過授權的辦公室,來專門監督與中國科技關係的多個領域,並有能力對中國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健全的科技評估。此外,美國還需要更新對歐盟和經合組織(OECD)國家如何管理與中國的科技關係的理解。
他指出,美中清潔能源研究中心(CERC)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為新版美中科技協定談判的典範值得研究,前者提供了政府-工業-大學互動的許可權。
「新協議不僅需要涵蓋知識產權問題,還有成本分攤、訪問和數據共享等一系列其他問題,特別是與安全相關的敏感問題。」他說。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歷史學系副教授格雷格·懷特賽茲(Greg Whitesides)指出,終結《美中科技合作協定》不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比如中國在美國之外還會從北約國家、以色列、日本等發達國家尋求技術來源,而且美中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私人公司之間的產業合作並不會因為該協定的終結而停止。
「我們需要推動中國機構的准入和互惠,與美國一樣開放,確保我們有儘可能多的不同入口或方式進入中國的研究機構。需要強調的是,終結這個協議不會阻止中國的間諜活動,不會阻止中國嘗試擁有更先進的軍隊,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阻止美國瞭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我不贊成結束它,但確實認為也許需要更多的監管。」他告訴美國之音。
中國2021年進行的高超音速導彈測試讓美國感到吃驚,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將其描述為接近「斯普特尼克時刻」。曾設有孔子學院的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一邊領取五角大樓撥款進行敏感高超音速武器相關的研究,一邊為解放軍開展類似研究的中國大學合作。遭到國會質詢後,阿爾弗雷德大學宣布六月底前將關閉孔子學院。
據《華盛頓郵報》早前披露,由美國納稅人資助研發的技術和產品通過中國私人企業繞開監管漏洞,流入了中國軍方的高超音速尖端武器研發。
博伊德指出,一部分挑戰在於,中國不斷發展出更多精細的方法來非法獲取美國技術信息。他建議,美國政府需要就哪些領域不能再與中國合作提供明確的指導方針,需要提供基礎設施支持以確保個人信息不被泄露。
「我已經開始看到國防部向美國大學提出了新的法規和要求,比如國防部的承包商,包括大學,都必須明確披露任何正在進行的國際合作,不僅僅是與中國的合作。」
關注中國經濟和國安議題的美國經濟學專家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對美國之音表示,除了政府部門和大學之間的科研合作,中國通過企業投資和交易來盜竊技術的方式非常猖獗。
「中國獲得美國技術的方式之一是投資一家公司,購買股票以得到所有權,然後獲得所有的商業秘密、版權和專利。美國需要有超越晶元禁令的措施,明確說明美公司不能參與中國或中國機構的任何形式的技術研究。」
中國受益美軍技術企圖十年內稱霸亞洲
6月30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在美國國家新聞俱樂部的發言中指出,中國試圖改寫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中國領導人表示希望「在未來十年內成為亞洲地區霸主,並希望在本世紀中葉超過美國的全球軍事實力」。
「本世紀的地緣戰略歷史很可能取決於美中關係,以及它是繼續處於競爭狀態還是進入大國戰爭。」他說。
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15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美國是中國軍事專利現有技術(prior art)的最大外國技術來源,尤其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開發的技術的利用率很高。此外,美國機構與解放軍有聯繫的中國機構近年來共同撰寫了更多有關航空航天工程的出版物。中美還在高超音速系統等敏感問題上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合作。
2016-2020年期間,美中420項關於航空航天工程的合作中,有210項是與中國的「國防七子」進行的(「國防七子」是指原國防科工委,現工信部直屬的七所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數量最多的是北航。
蘭德公司2011年至2020年間的研究樣本顯示,在國際流動的研究人員中,美國研究人員向中國機構遷移的情況比返回美國的更頻繁,中國研究人員更多地選擇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後返回中國。
格雷斯福表示,在中國,所有的大學都將直接與中共掛鉤。根據中國的網路安全法、國家安全法和國家情報法,所有中國實體和私人都有義務向中共移交信息數據。
「這意味著美國在中國所做的任何研究都將移交給政府,都被用來推動解放軍的技術發展,最終服務於威脅美國還有臺灣的目標,習近平聲稱的既定目標是取代美國成為第一軍事、經濟和全球強國。美國的資金正在幫助北京實現這一目標。我絕對相信我們應該跟中國(科技)脫鉤。」他警告說。
原標題:「美國受夠了中國的技術偷竊」美中科技合作協定40年後前景不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