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寒食帖〉行書卷,局部:清乾隆題簽「蘇軾黃州詩帖 長春書屋鑒賞珍藏 神品」及題首「雪堂餘韻」,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蘇東坡〈寒食帖〉行書卷,本幅。
題解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蘇轍之兄。北宋嘉佑二年(1057)進士。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諡文忠。詩文書畫俱成大家。在書法方面,與蔡襄、黃庭堅、米芾齊名,並稱「宋四家」。
〈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西元1082年,元豐五年)寒食節所書的自作〈寒食詩二首〉。本幅左側有黃庭堅跋文,被譽為「蘇書第一」,二十世紀末更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順帶一提,近年有好事者將「天下第三行書」的評價由來依託於元朝書法家鮮于樞。但事實是鮮于氏當年收藏顏真卿〈祭姪文稿〉並作題跋:「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姪季明文稾(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至元壬午春得於東鄆曹大本彥禮,甲申錢塘重裝。丙戌六月鮮于樞記。」鮮于樞生前並沒有對〈寒食帖〉作任何題跋與評第。
蘇軾寒食帖 局部:前黃綾隔水處押有許多鑒藏印。
說明
本幅紙本,行書,縱34.8公分,橫78公分。共17行,行字不一,計129字。前黃綾隔水押有「天曆之寶」大璽。另鈐有「容齋清玩」、「琅琴閣珍藏」、「北燕張氏寶藏」等鑒藏印。
蘇軾寒食帖 局部:王世杰跋。王世杰是〈寒食帖〉藏入故宮以前的最後一位收藏家。
收藏史
〈寒食帖〉後來流入清宮內府收藏。但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燬,旋於清穆宗同治年間,為廣東人馮譽驥收藏。後又不幸遭遇火災,馮氏緊急撲救,因此在手卷下端留下了火灼的黑色痕跡。馮死後,由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樸孫購得。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1918年,此帖來到了顏韵伯手中。
1922年,顏韵伯將〈寒食帖〉帶到了日本,而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其中有內藤虎次郎(內藤湖南)的跋。大正12年(1923)9月,關東大地震使得東京都一夕之間毀於火災。菊池惺堂冒死搶救〈寒食帖〉,一時傳為佳話。
大概在1950年底,〈寒食帖〉由王世杰從日本阿部次郎家購得。1951年1月5日,羅家倫在日記中記錄說王世杰約其同賞〈寒食帖〉。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病逝於臺北。據蔣復璁說,王世杰生前曾有意將〈寒食帖〉捐給故宮博物院,但到逝世以前,其他的收藏捐了不少,〈寒食帖〉卻尚藏家中。後來又有日本人來高價收買,但王氏後人顧及王老先生的生前理念,不忍國寶再次流出。1987年2月,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專案專款收購〈寒食帖〉。因此真跡現藏於臺北故宮,為中華民國國寶之一,中華郵政曾發行其書法郵票。
蘇東坡〈寒食帖〉局部:清乾隆跋。注意卷軸下部有火燒灼過的焦痕。
賞析
〈寒食帖〉的內容是蘇東坡〈寒食詩〉兩首遣興詩作,是他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中意象陰霾,連月的苦雨,渲染出一種沉鬱悲涼的氣氛。筆畫與詩意交相激起湧現出作者的惆悵心境,富有深沉的感染力。
通篇行筆起伏跌宕,恣肆飛揚,一氣呵成,痛快淋漓。通篇字體前小後大,前嚴謹後奔放,可見東坡將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之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而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變化萬千。
蘇東坡〈寒食帖〉本幅局部1。
蘇東坡〈寒食帖〉本幅局部2,可以看到字形由小漸大。
詩稿誕生後,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於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帶著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拜訪黃庭堅。這位東坡的老友一見詩稿,便十分傾倒。當時蘇軾已被貶謫而遠在瓊州,黃庭堅想到這位老朋友,情難自抑,於是欣然運筆,題跋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黃庭堅論語精當,而又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與東坡本幅詩書可謂珠聯壁合。
蘇東坡〈寒食帖〉行書卷,局部:黃庭堅跋。與蘇軾本幅堪稱雙璧。(以上圖片皆來源:維基百科)
歷代品評
歷代鑑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
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後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
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亦題跋讚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府,並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於帖後:「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乾隆為又特書「雪堂餘韻」四字於卷首。
隨著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蘇東坡〈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姪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高人之書,〈祭姪稿〉是聖哲賢達之書,〈寒食帖〉是學士才子之書。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豐碑。
責任編輯: 章振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