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主播蕭彤雯表示,無論是新兵或是資深主播,都會承受來自工作的壓力。(圖片來源:Pixabay)
蕭彤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主播,透過她的著作《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以細膩的筆觸揭示新聞工作者所經歷的苦與樂。縱然香港九七事件及英國地鐵爆炸案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仍然堅持在新聞工作的第一線。她透露,無論是初入行的新兵或是資深主播,都無法避免承受來自工作的身心壓力。儘管新聞行業的流動率高且大環境持續惡化,蕭彤雯仍然獨守她的崗位長達二十年之久。她的這段經歷,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面對如此艱辛的職業,為什麼蕭彤雯選擇了堅守二十年?」
新聞戰場的生存秘笈:熬夜、胃潰瘍,咖啡成你最好的朋友
其實我也曾不只一次想放棄,但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這個戰場上。因為我知道每種工作都是一種「選擇」,當你選擇了這份工作,就等於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面對想踏進這一行的年輕朋友,我一定會提醒他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進了新聞圈,你要承受的以及要犧牲的,都會比一般人多。這個工作其實真的沒什麼優點,許多時候,它幾乎不是人幹的工作。工時長、工作時間不固定、必須隨call隨到。而且,精神壓力大,胃潰瘍、失眠、泌尿道發炎、便祕等諸多因為緊張與壓力而帶來的症狀,會一直跟著你。還有,你很難交朋友,交來交去都是這個圈子的。」
滿懷理想卻想逃,光鮮亮麗背後真實驅動力何在
因為以上理由,不少記者大約做三年就產生職業倦怠,有些人會選擇去度假,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工作崗位;有些人則就此跟這行說再見,轉而尋覓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每當有人問我「當記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我總會反問對方:「先說說你為什麼想當記者?」若你只是覺得新聞工作很刺激、很有趣,當主播每天可以打扮得美美的⋯⋯那我保證你做不了三年,也會想逃離。真正能在新聞圈一待十數年的人,若問他為什麼喜歡這工作?他的答案百分之百不會是「因為這個工作很刺激」。
極端工作條件下,急速成長的你,敢挑戰嗎
對我而言,即使這工作這麼辛苦,完全不人道,但相對地能讓我獲得在其他行業得不到的東西。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你被逼迫著快速成長,接受超乎常人的磨練,必須在很短時間內抓出所有事情的重點,並整理成有脈絡的新聞,同時抗壓性要異於常人地高。這讓你一年抵別人三年,讓你即便很年輕,所見所聞及一身本領,就能與其他行業的資深工作者相抗衡,這是一種特殊能力。
求真若渴厭惡謊言,只有記者才能近距離觸碰真相
另外,能讓我堅持走上二十年的最重要原因,其實與我自身的人格特質有很大關係。一直以來,我對「真相」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渴求,我痛恨「說謊」這件事。同時,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及正義感,對不合常理及不公不義的事,會想盡辦法探究真相。我們常說「眼見為憑」,但當你根本不在新聞現場,你所聽到的、看到的,都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傳播,要如何「眼見為憑」?只有一種人能在新聞事件中,進行近距離的第一手觀察,那就是記者。
一則新聞鏡頭背後的多重選擇,每個選擇都影響你看見的真相
一則新聞從事情發生,到製作成一篇報導放送到觀眾眼前,其中歷經太多流程與步驟。當採訪團隊抵達新聞現場拍攝時,攝影記者已經選取「他認為」重要的畫面,之後再挑選出適合的剪成新聞畫面。文字記者在撰寫新聞稿時,會決定哪些是「他認為」的枝微末節,可以省略,所以寫出來的稿子不見得全面。進了新聞編輯室,編輯會斟酌下什麼標題,這決定了新聞要從哪個角度出擊。而主播在播報時的詞彙、情緒與態度,又可以導引觀眾以什麼面向來看這起事件。
版本百態真相獨立,不造故事只說真相
所以觀眾所接收到的「新聞」,真的並非「全面」。同樣一則報導,《自由時報》跟《中國時報》的角度竟然可以完全不同!光看標題,你可能以為這根本是兩則完全不相干的新聞。因為新聞業能距離真相近一點,能滿足我對真實的渴求。至少,當別人問我這則新聞究竟怎麼回事時,我可以講出很多被記者剪掉的畫面,或是被編輯省略的文字,試圖還原真相給你看。說穿了,這就是個愛說故事的人的心情,但我不杜撰,我只說真實的故事。
(本文節錄:《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一書)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