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富弼是「德高望重」的極佳例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德高望重」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稱頌人因道德高尚而備受尊崇、聲名遠播。那麼,為甚麼不是權高望重、錢多望重,或是才高望重,而是德高望重呢?當然,這和中國神傳文化的根本——重德,有著深厚的關係。
甚麼是「德」?
說文解字:「德,升也。從彳」「德」是人的道德、心性往上昇華,往高層次上攀登,境界因善行而昇華的意思。
說文解字還說:「彳,小步也,像人脛三屬相連也。」「彳」就像人下肢的股、脛、足三節相連,意思是小步走。這個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
「德」字的右邊是由「十目一心」所合成,十是代表全方位,目是眼睛,一是天的意思,心就是人的心裡。在天上全方位的眼睛看著人的心裡與做出的行為,這便成了「德」。
為甚麼說德高望重呢?
一個人的行為如果符合了宇宙的天理就會積德。「德」多的人道德高、層次高,自然能得到大家的敬重而聲望高了。
縱覽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的風雲人物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可是真正能讓人敬重、萬古流芳的唯有道德高尚之人,如因材施教的孔子、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忠義兩全的關羽、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精忠報國的岳飛等等。
然而,孔子顛簸流離,纍纍若喪家之犬;諸葛亮功成未捷身先死;關羽敗走麥城;范仲淹多次被誣陷、貶謫;岳飛未能實現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的夙願,就被害死在風波亭。這些人物,之所以能萬古流芳,並非功業震爍古今,而是因其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高超道德。
可見,德高是望重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高德,單純的重望,那只是金錢、權力、才能的虛浮而已,只是趨炎附勢的錦上添花罷了。
三世輔臣富弼的故事
北宋的富弼是「德高望重」的極佳例子。司馬光曾在《辭人對小殿札子》中稱讚他說:「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富弼二十六歲踏上仕途。先後擔任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為天子倚重、百官敬仰的名臣。
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國屯兵邊境,朝廷命富弼前往敵營談判,富弼不顧個人安危,慷慨赴任。他先後兩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兒得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聞報小兒子出生,他都沒有回家看上一眼。歸國後,朝廷為褒揚他的功績,他都謙遜的再三辭謝。
富弼為人謹恭慈和,即使當了宰相以後,也從不以勢傲人。無論下屬官員或平民百姓前來謁見,他都以平等之禮相待。無怪乎司馬光要稱頌他「德高望重」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