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梁啟超讚其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圖片來源:Pixabay)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詮言》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天道無親,唯德是與。
[大意]天道是沒有偏心私情的,它只幫助有德之人。
【原文】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
[大意]懂得道的人沒有迷惑,懂得命運的人沒有憂愁。
【原文】君子為善不能使福必來,不為非,而不能使禍無至。福之至也,非其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也,非其所生,故不悔其行。內修極而橫禍至者,皆天也,非人也。
[大意]君子行善,不一定能使福必來。君子不做不對的事,卻不一定能使禍不降臨。福的到來,不是靠自己追求得到的,所以得到幸福不向人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業績。禍的降臨,不是自己招惹的,所以遭受不幸也不後悔自己的行為表現。加強內在的心性和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行,而橫禍還是降臨,那就是天意了,不是人為的。
聖人常處後而不爭先,常適時回應而不倡導;既不向前去求索,也不退後以辭讓。跟隨時間三年,時去我先;去時三年,時在我後。沒有離開也沒有趨就,而是處於居中隨時而安、站於應處的地位。
天道是沒有偏心私情的,它只幫助有德之人。有道之人,不失時機地去幫助他人。無道之人,喪失時機而向人索取。為人正直而等待天命的人,時機來到不能背離而返回。攔截時機而求得遇合的人,時機離去就不能追回而將其拽住。所以一般不說我沒有辦法行動,因為天下離我遙遠。也不說我不想得天下,因為天下不會落在我的手中。
古代那些存養己性的人,以德為樂而忘卻貧賤,所以名譽不能改變他的志向;以道為樂而忘掉貧寒,所以利益不能改變他的心性。即使名利充滿天下,都不足以牽動他的心志,所以清廉而能快樂,寧靜而能知足。所以這樣修心養性的人,就可以和他談論道了。
從自身出生再往上到上古時代,時間夠久遠了;從自身死亡到天下無窮無盡之時,也夠遙遠了。人要憑幾十年倉猝的一生壽命,去憂慮天下的治亂,就像為黃河水會減少而擔憂,要以淚水來增多河水一樣。神龜壽長三千年而蜉蝣不過活三天,以短命蜉蝣的立場去替神龜養生條件擔憂,一定會被人們嘲笑。所以不為天下的治亂而憂愁、卻以自己身心修養的好為樂的人,就可與他談論道了。
君子行善,不一定能使福必來。君子不做不對的事,卻不一定能使禍不降臨。福的到來,不是靠自己追求得到的,所以得到幸福不向人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業績。禍的降臨,不是自己招惹的,所以遭受不幸也不後悔自己的行為表現。加強內在的心性和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行,而橫禍還是降臨,那就是天意了,不是人為的。所以應時常保持內心的靜漠恬淡,不要因為外物的牽累而影響對德的修養。做到聽到狗吠而不驚駭,相信自己純真的性情。所以懂得道的人沒有迷惑,懂得命運的人沒有憂愁。
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之君主死後,會把他的屍骸埋在空曠的原野中,而在廟堂上祭祀他的神靈,這是因為精神比形體尊貴。所以精神處於主宰的地位,形體就順隨精神活動,如形體制約精神,精神就會陷入困窘之地而被耗盡。人的聽覺、視覺雖然管用,但還必須返歸到精神上來,達到這種虛靜中和境界的叫做太沖。
(待續)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