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樹葬」?(圖片來源:Adobestock)
曾獲5座金鐘獎的導演陳慧翎因子宮頸癌復發病逝,享年48歲,昨(13)日進行「樹葬」。她的家人在臉書上發文:「熱愛自由的慧翎,選擇不設靈堂也不辦告別式,會以樹葬的方式回歸大地。」
所謂「環保自然葬」是指當人死亡後,以火化的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之後,不放進納骨塔,亦不立碑、不造墳等永久的設施。也就是說:「讓遺體化作春泥、回歸大地,避免環境的破壞,節省土地的資源,提昇殯葬文化及人的精神內涵。」。
近年來,很多人都選擇樹葬、植葬的方式為人生最後畫下句點。自然葬環保、簡約、不麻煩別人,以最輕盈的姿態回歸自然。而不止樹葬,「環保葬」包括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等。
5種常見的「環保葬」
根據台灣內政部殯葬資訊入口網「環保自然葬專區」資料指出,常見「環保葬」的種類及進行方式如下:
1、樹葬與花葬
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
實施樹葬之骨灰須經研磨裝入容器,其容器材質應易於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製作、可分解的骨灰罐。
樹葬流程很簡單,遺體火化完,家屬至環保葬區將骨灰倒入樹葬穴覆土,最後親朋友好們一起進行默禱追思,即完成樹葬儀式。
2、海葬(海上骨灰拋灑)
海葬是將研磨處理過之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之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之一定海域。
火化後的骨灰,經過再處理,成為小顆粒或細粉,用雙層環保袋包裹盛裝,並加入五彩石增添重量,當船行駛至外海,由家屬為亡者做最後祝福祈語後,將環保袋伴隨鮮花拋向海中,於眾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沉入海中。
海葬因要配合海象及船隻安排,時間與人數有較多限制,參與家屬人數通常限2~5人以內。
3、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
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之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之觀念。
金鐘導演陳慧翎選擇樹葬,回歸大地。(圖片來源:Adobestock)
環保葬優缺點
1、費用節省或免費,還有多元環保葬鼓勵金,對後代較不會造成經濟負擔。
2、不占用土地空間,有助環境綠化,也讓土地資源永續循環使用。
3、不記名、不立碑、不立墳,後續的祭祀上沒有實體的塔或碑等得以祭拜。但以葬區地點多於類似公園的開放園區,親朋好友隨時可去追思,不需要在特定哪一天。
「環保葬」無定點 慎終追遠在人心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無論自己或家人、朋友選擇哪一種葬法,大家都應該尊重。
慎終追遠在於人心。人只是宇宙自然的一個小點,能以最原始的方式回歸大自然也是一個好選擇。
責任編輯: 小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