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維多利亞港(圖片來源: 看中國攝影圖 龐大衛/看中國)
一、導言
50多年前,即1967年,那一年的5月6日至12月,香港左派親共人士在香港發起了一場公眾的騷亂行動,當時香港仍然是由英國政府統治,港英政府定性為「香港六七暴動」,當時的參與者和支持者稱為「反英抗暴」行動,輿論認為那是由香港親中共人士受到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傾左思潮」的影響下而做出對抗港英政府統治的一場暴動,涉及槍擊、暗殺、1,167個真炸彈和8,074個懷疑炸彈襲擊的暴亂行動。暴動期間,1,936位市民被檢控,590位市民和212名警務人員受傷,40位市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遭炸彈炸死的市民和「香港商業電臺」節目主持人林彬被燒死,10名警察和1名中國大陸民兵死亡。
節目主持人林彬被燒死。(網絡圖片)
二、「六七暴動」之背景
1949年,中國大陸赤化,內地政權被「中國共產黨」奪去。
「五星紅旗」vs「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50年代,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為了逃避共產黨的統治,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一批批「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軍政人員亦南下香港活動,形成了以親「中國國民黨」的右派團體和以親「中國共產黨」的左派團體互相對立。所以,到了每年的10月1日,親共人士就會在香港掛「五星旗」,一到了「雙十節」,即10月10日,親臺人士就會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驟眼看去,當年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家家戶戶比掛「五星旗」的多,尤其是在李鄭屋邨、石硤尾邨、調景嶺一帶簡直是旗海飄揚,蔚為奇觀。當時,抗共的市民比親共的市民多很多。我們兒時玩飛行棋的時候,把敵機擊退返回原處的起點叫作「打你返大陸」,中國大陸這片土地即使對小孩子來說也是一個不好的地方,雖然年紀小不知道大陸有甚麼問題,若我們頑皮、偷懶,父母都會說帶我們返大陸捱窮、捱苦。
「文化大革命」
步入1960年代,隨著全球的經濟環境好轉,香港的經濟亦逐漸上軌道,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開始浮現,市民對港英政府的怨氣開始累積;另一方面,普遍的香港人慶幸能逃離「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尤其是1966年5月中國大陸進行了「文化大革命」,弄得民不聊生、人人性命自危的境況,因此,普遍的香港人還是寧願生活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對英國又恨又愛,心情複雜。
「天星小輪」加船票價
1966年4月,「天星小輪」提出加船票五仙,五仙即半個一毫子,其實不算多,連一個平價麵包都買不到,仍然引發一些市民在九龍「天星小輪」碼頭示威抗議,引發一陣子騷亂,反映出一般普羅大眾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不滿,當時左派團體不但沒有介入,反而支持港英政府鎮壓。
澳門「一二‧三事件」
1966年12月3日,澳門發生因興建校舍而引致嚴重警民衝突的「一二‧三事件」,澳門距離香港稍多於1小時船程的一個靠近海岸地方,當年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左派團體和中共政府介入興建校舍的衝突,雖然中共政權無意收回澳門,但是已導致中共在背後可以操控澳葡政府,最終將「中華民國」政府在澳門的勢力肅清。這件事件助長了在香港的左派勢力的信心,間接促成香港的「六七暴動」。
香港的士公司事件
1967年4月19日,香港多間的士公司不滿部分左派司機工作態度欠佳而將他們解僱,左派司機集體怠工,工潮導致港島「中央的士」、「上海的士」和九龍「中央的士」結業。《工商日報》及《新生晚報》記者於港島「中央的士」門外採訪時遭左派人士包圍、恫嚇及強搶菲林(底片),事後「香港報業公會」發表聲明譴責,多份左派報章對「香港報業公會」的聲明提出抗議。
三、「六七暴動」之過程
「香港人造塑膠花廠」事件
1967年4月初,位於新蒲崗的「香港人造塑膠花廠」頒布:損壞機器的工人不獲發工資和不准許工人請假等,隨後的勞資談判失敗,廠方在4月28日解僱92名包括勞方代表的工人。
5月4日,左派工會介入,指示工人在廠外張貼「大字報」和「毛主席語錄」,並阻止廠方出貨,警察到場戒備。
5月6日,管工和示威工人發生衝突,防暴警察武力鎮壓,並且逮捕21名工人,被控「非法集會」。
5月7日,親共的「港九樹膠塑膠總工會」控訴警方「有計畫、有組織、有預謀的對愛國工人和同胞進行瘋狂迫害」,《大公報》等親共報章以「港英政府迫害民族、野蠻法西斯暴行」等口號煽動市民上街抗議。
5月11日,霸占新蒲崗街道的工人與警員發生流血衝突,防暴警察以木製子彈開槍鎮壓,工人以石頭和玻璃樽還擊,期間一名13歲少年死亡,政府宣布當晚9時半起在東九龍地區實施戒嚴。
5月12日,親中的「工聯會」宣佈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5月13日,示威演變成暴亂,蔓延至九龍城、黃大仙和土瓜灣一帶,大批市民到處搗亂,又放火燒車和和公務員宿舍,政府出動英軍協助鎮壓,提前至傍晚6時開始宵禁。
5月15日,中共政府指騷亂為「英國政府勾結美帝國主義反對中國的陰謀」和「港英政府對居民和工人的殘酷迫害」,要求港英政府停止鎮壓,同時亦有紅衛兵到北京的「英國駐華代辦處」示威,港督戴麟趾爵士發表聲明,表示港府會盡力恢復本港的和平與秩序。
1967年香港工人控訴大會。(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各界人士成立「鬥爭大會」
5月16日,左派陣營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主張以武力鬥爭來對抗英國殖民統治,負責人是當年「工聯會」秘書長楊光。
5月18日,英國政府發表聲明,指警方已非常克制,會全力支持港府維持法紀;中共在北京舉行「各界人士支援香港鬥爭大會」,總理周恩來譴責港英政府的「法西斯暴行」和重申「香港同胞學習、宣傳和捍衛毛澤東思想是他們不可侵犯的權利。」
5月21日起,暴動惡化,從九龍蔓延至中區,示威的工人、學生襲擊警員、警車和公共交通工具,示威者與警員發生流血衝突,警察發射催淚彈鎮壓,167人被捕,當局除了要在九龍區,還要在香港島區實施宵禁。
6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支持香港左派人士「反英抗暴」的社論。香港各區都有左派工人、學生或甚至三合會成員成立「鬥爭委員會」,參加示威的左派人士會獲左派工會發放「鬥爭費」。
6月8日起,防暴警察進入示威工人盤踞的工廠、煤氣場、戲院、船塢等地去驅散示威者,引發流血衝突,數以百計的人士被捕,有數位工人死亡。
6月9日,《大公報》發表社論,呼籲「抗暴要升級」。
6月24日,左派工會發放「鬥爭費」給工人,從而發動「聯合大罷工」,約六萬名工人參加,政府及有關公司將曠工的僱員即時解僱,不參與罷工的工人就遭到左派人士的恐嚇或襲擊。
6月28日,廣州海陸空三軍和市民八萬人舉行集會,支援香港同胞。
7月8日,約300名「共產黨民兵」手持武器非法進入香港邊境禁區,攻擊沙頭角警崗,與警察爆發槍戰,有5名警察殉職,沙頭角實施宵禁,衝突升級。
製造土製炸彈
7月12日以後,有幾位示威工人在鎮壓時身亡,左派人士的行動再升級,以罐頭來製造土製炸彈和地雷、以汽水樽來製造燃燒彈來攻擊警署、和以鏹水樽從高處拋下來襲擊警車及公共交通工具,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製造武器的工場。港英政府則延長宵禁、加強軍警去拘捕運動領袖和滋事份子、封閉左派學校和報社。暴徒在街上、交通工具上擺放真假炸彈,炸彈上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字樣,有數位市民和拆彈專家被炸死,市民人心惶惶。
8月11日,傳北京準備收回香港,政局更趨緊張,港英政府封閉香港邊境。
8月22日,「英國駐華代辦處」被「紅衞兵」放火燒燬,臨時代辦唐納德.霍布森被紅衛兵毆打和強迫在毛澤東像前下跪。直至1971年3月2日,周恩來總理接見新任「英國駐華代辦」譚森時就這次事件向英方道歉。
8月31日,香港股市狂瀉,跌到歷史新低位。
10月至11月,香港政府推出「香港節」,左派勢力在大街小巷上放置數以百計大大小小的真假炸彈,試圖製造恐慌和阻止市民參加活動。
香港六七暴動,香港警察與示威者對峙街頭。(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四、平息「六七暴動」
中共政權看到不能夠鬥垮港英政府,而國內的「文化大革命」亦弄得政局混亂、雞犬不寧,在進退維谷之下,周恩來總理於1967年12月中勒令香港的左派人士停止製造動亂,持續8個月的「香港六七暴動」才平息下來。這起動亂涉及槍擊、暗殺、1,167個真炸彈和8,074個懷疑炸彈的襲擊,1,936位市民被檢控,590位市民和212名警務人員受傷,29名市民死亡,包括「香港商業電臺」主持林彬被燒死,10名警察和1名中國大陸民兵身亡,嚴重擾亂了香港的治安、窒礙了香港的經濟和影響了香港的國際形象。
五、「六七暴動」之影響
「香港六七暴動」期間,政局緊張,社會動盪,人心惶惶,影響民生至大至深:
(一)市民擔心糧食短缺,經濟較穩定的便會在家儲備一、兩個星期的糧食;
(二)做糧油百貨、超級市場、金舖、錶行、銀樓生意的,時局稍穩定的就開門營業,有甚麼風吹草動的時候便立即關舖,恐怕貨品被暴徒掠奪,生意大受影響;
(三)市民除了上班、上學,也盡量不外出,家長更不會讓子女單獨上街,我們住在郊區,父母亦不准許我們出市區,家家都靠收聽收音機或看電視來瞭解局勢;
(四)公務員或在外資機構工作的員工都不會踏進有左派背景的百貨公司、銀行、酒樓等機構,務求與左派勢力劃清界線;
(五)香港股市在1967年8月31日跌到歷史新低位,股市狂瀉引發大量家庭破產,香港亦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六)很多經濟富裕的市民把價格跌至低無可低的房屋、地皮變賣掉,移民英、美、加、澳等地,生意人則遠赴南洋,另謀發展,他們認為香港遲早會落入中共恐怖的統治中,引發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度移民潮,不過,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等地產商就趁樓價、地價大跌而大量購入地皮和樓宇,使他們在香港政局穩定後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富豪。
六、「六七暴動」之後續影響
傳媒介受威嚇
自1968年5月11日起,《明報》社長查良鏞(筆名:金庸)在《明報》撰文反對暴動和「文化大革命」,澳門政府當時已受到左派勢力控制,禁止《明報》和《明報月刊》在澳門發售。
8月24日,林彬被殺震驚國際,新聞界人人自危,《明報》還是發表文章譴責左派暴行,並呼籲新聞界聯手對抗暴亂、維護香港的和平和穩定,之後,金庸被中共列入「暗殺黑名單」,金庸一家亦曾收到郵包炸彈,金庸就帶著家人到新加坡暫避。
左派、親中人士使用暴力的抗爭手法失去民心,尤其是「香港商業電臺」節目主持人林彬和他的弟弟林光海於8月24日被活生生燒死一事,被認為是「香港六七暴動」最慘烈的一環,令人髮指,更令香港人看到中共、左派、親中人士的殘酷,亦被認為是打壓言論自由的舉措,隨後的很長的一段日子裏,很多香港市民亦對左派人士和中共存有恐懼和戒心。
節目主持人林彬和他的弟弟林光海於8月24日被活生生燒死一事,被認為是「香港六七暴動」最慘烈的一環。(網絡圖片)
港英政府的反思
「香港六七暴動」迫使港英政府去思考如何管治好香港:自1968年起,香港政府致力改善民生和社會不公平現象,包括:修改「勞工法例」去保障勞工;成立「民政處」去加強與市民的溝通;增加文娛康樂設施和開設「林務營」去增加青少年的活動空間;暴動令中共地下組織和三合會曝光,大批這類人士遭檢控或被遣返大陸,治安得到改善。
自1969年起,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以加強青少年對香港的歸屬感;又將九座位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後來提升至14座位,1988年更增至16座位,以改善公共交通服務和增加就業機會。踏入1970年代,政府大量興建公共房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成立「廉政公署」去追查警隊、公營、私營機構的貪污。到了1980年代,經濟起飛,市民生活大幅改善。
羅孚的歉意
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和《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在1993年3月15日的《當代月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為香港式文革致歉》的文章,表示為「六七暴動」中製造和放置假炸彈等行為道歉,他亦坦言多年來在報章、雜誌上寫了不少假話。他是唯一一個願意為暴動道歉的領導人。
羅剎海市、黑白顛倒
時移勢易,黑白顛倒。1967年,親中的「工聯會」主席楊光成立「鬥委會」,策動了8個月的腥風血雨的暴力鬥爭,令數十位市民喪失生命,2001年,行政長官董建華頒授楊光「大紫荊勳章」,以「表揚他在工運上的貢獻」,引起輿論的批評;楊光於2015年5月16日逝世,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又再表揚楊光對工運的貢獻,被輿論批評為「一錯再錯」。2015年9月,香港警務處刪改網頁有關「六七暴動」的史實,「共產黨民兵」非法越境持械攻擊「沙頭角警崗」,導致5名警察殉職中的「共產黨民兵」篡改為「內地槍手從沙頭角邊境開火」;其他刪改的字句都是淡化左派或親中人士在暴動的負面角色。這些舉措無非是為了要粉飾親中人士在歷史中的地位,不惜去篡改歷史,顛倒是非。
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之恩怨情仇就像一幕幕上演的舞台劇,就看你扮演的是正抑或是姦角,人當然要正念正行啦!為自己留活路,不要為了眼前利益而站在邪惡的一邊。
七、生命智慧
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本文第一道生命智慧就是:「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此句名言出自於唐朝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陶潛傳》,「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是魏晉南北朝之東晉陶淵明所說,表示人要有高尚的氣節,不應利祿薰心、埋沒良知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本文第二道生命智慧就是:「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此名言出自於宋朝歐陽修的《古文觀止卷九朋黨論》,意思是說:人要堅守道義,要以忠信待人,還要珍惜名節,「不能為五斗米折腰」,不要為了利益而將自己賣給魔鬼。
八、小結
祝各位「莫嗟、莫嘆、莫愁煩」!「歡笑多於唏噓」!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