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降准釋放1萬億 但流動性黑洞觸目驚心(圖)


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降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1月24日,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2月5日降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人民幣。但是,流動性黑洞已經形成,金融刺激難利中國經濟。

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降准、設立信貸市場司

港臺時間1月24日下午3時,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中國央行副行長宣昌能介紹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

潘功勝表示,將於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1月25日將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

潘功勝表示,中國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以我為主」,2023年,面對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外溢影響,中國央行兩次下調政策利率,還兩次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保持流動性充裕。2024年,總量方面,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

潘功勝還表示,央行將設立信貸市場司。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降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簡單來說,存款準備金是指銀行要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給央行來保管,而存款準備金佔銀行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降准之後,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更多資金可以運用。

此次降准大約釋放1萬億左右的基礎貨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慮貨幣乘數(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係)的因素,最終產生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或將達到8萬億元。

股市因降准消息反彈 前景存疑

降准的消息讓股市出現反彈,但是,資本市場前景仍不明。

據路透社1月24日報導,倫敦大和資本市場經濟研究主管克里斯·希克魯納表示:「(降准)是值得歡迎的一步,但不會改變遊戲規則。」

「‘國家隊’和各機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齊心協力,試圖支持市場、啟動股票買盤並限制拋售,仍然存在疑問。」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降准表明中國央行今年將堅持寬鬆的貨幣立場,儘管此前未能達到市場對中期借貸便利(MLF)降息的預期。」

「這也表明政府決策者希望通過提前提供政策支持來確保經濟良好開局。這是在充滿挑戰的一年中實現雄心勃勃的增長目標所必需的。」

中國央行放水一直在路上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1月8日在接受官媒新華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央行將運用多種工具,為信貸合理增長提供「有力支持」。

鄒瀾強調,「存款準備金」是一種選擇,暗示政策制定者已考慮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作為提振放貸能力和支撐信貸的一種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央行去年9月份下調主要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之前,鄒瀾在7月也曾發表類似的公開評論。

2023年,中國央行兩次降准、兩次降息。近期,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負債成本下降為貸款利率下調打開了空間,這也讓市場對於2024年一季度降息和降准預期升溫。

1月12日,中國央行發布《2023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數據報告》。

截至去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92.27萬億元,同比增長9.7%。狹義貨幣(M1)餘額68.05萬億元,同比增長1.3%。流通中貨幣(M0)餘額11.34萬億元,同比增長8.3%。

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2.75萬億元,同比多增1.31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4.33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7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55萬億元。

中國銀行業去年放貸達到創記錄的22.75萬億元,大致相當於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比2022年的21.3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6.8%,這是此前的最高歷史記錄。

另外,2023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78.09萬億元,同比增長9.5%。202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5.59萬億元,比上年多3.41萬億元。

按照中國央行定義,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是指一定時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實體經濟從金融體係獲得的資金餘額。

從金融數據來看,貨幣政策寬鬆程度可以說是「大水漫灌」。儘管如此,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難以重新獲得動力,經濟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清零」政策結束後的反彈令人失望且短暫。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依然疲弱,地方政府負債纍纍,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給建築和投資帶來沈重壓力。

中國經濟步履維艱 流動性黑洞已經形成

中國央行發布靚麗的金融數據之時,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經濟數據,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年初中國制訂的全年增長目標是5%左右。

但從中國官方到經濟學家都指出,中國經濟目前仍然存在社會預期偏弱,房地產市場疲軟等問題。

「在中國改變防疫政策之時,市場對中國經濟過於樂觀了。」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市場預期中國會出現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快速、「V型」復甦。

然而這種反彈型的復甦並沒有出現,每個季度的數據都在在5%的目標上下波動,最終全年中國實現5.2%的增長,超過了5%的目標。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表示,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並不理想,整個經濟的復甦也不均衡。從年中開始的零敲碎打的支持措施對扭轉局面幾乎毫無作用。顯然,中國經濟需要額外的刺激。對家庭的直接支持可能是撬開人們錢包所需的撬棍,但近年來決策者一直不看好這一點。相反,寬鬆貨幣政策和為基礎設施、能源和製造業項目發行新債看起來更有可能。

中國海關總署也在1月12日分別發布了不盡人意的數據。

2023年全年總計,出口總值降至3.38萬億美元,年跌4.6%;進口總值亦減至2.55萬億美元,跌幅達5.5%。

若以人民幣計價,全年的進出口總值達41.76萬億元,按年微增0.2%;其中,出口升0.6%,進口跌0.3%。

上海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向路透社指出,出口增加不多,難以支撐整體內需。消費疲弱,意味通縮對中國經濟的壓力依然存在,房地產將持續困擾經濟。

另外,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說,中國需要採取大膽行動,以打破通貨緊縮週期,否則將陷入消極的螺旋式增長。

分析人士預計,由於對通貨緊縮壓力的擔憂以及房地產市場低迷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見底,中國央行面臨著困境,因為更多的信貸流向供應端而非需求端,這可能會增加通貨緊縮壓力並降低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中國央行發布的歷史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平均增速都超過10%。

對於高速增長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中國知名官方經濟學家樊綱提出了流動性黑洞的說法,意思是無論投入多少錢,都不能對經濟復甦產生明顯的作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