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富差距已經十分巨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2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根據中國央行的數據,過去4年時間,中國住戶存款增加了58萬億元人民幣。而通過年人均工資收入和年增人民幣存款數據對比可以發現,貧富差距已經十分巨大。
4年時間住戶存款增加了58萬億元
根據中國央行的數據,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住戶存款共增加58.2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82%是定期存款,這四年新增存款總額相當於2009年到2019年總和。
中國住戶存款在最近4年總體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有所放緩。2023年住戶存款增量為16.67萬億元,同比增長10%,低於2022年的17.51萬億元。
住戶存款餘額在最近4年也保持增長,從2020年底的152.84萬億元增長到2023底年的196.93萬億元,增長了32.4%。截至2024年1月,中國住戶存款餘額為199.12萬億元,同比增長9.5%。
中國民眾為什麼在最近幾年熱衷於存款?2月27日,中國門戶網站新浪轉載《南都週刊》的報導,在存款利率下調的背景下,有消費者仍在拚命存錢。黑龍江某地農商銀行網點做客戶經理的陳傑(化名)表示,目前他所在的網點存款餘額已超過4億元,而貸款餘額才超過1億元。
「如何找錢」成為金融機構費盡心思研究的事情。2024年1月「開門紅」期間,有中小銀行客戶經理反映,其貸款指標逐年增加,讓他們倍感壓力。以陳傑所在的網點為例,2024年整個網點的貸款投放指標在3000萬左右,陳傑一個人就要承擔1500萬貸款量。
銀行的困境在哪?「目前,存款是銀行負債的最主要來源。隨著資管新規等深入實施,同業負債持續壓降,存款佔比將進一步提高。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近年來中小銀行負債成本上升明顯。」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疫情封控壓制消費和投資意願
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額儲蓄」與壓抑的消費意願、關閉消費場景、限制就業市場景氣和居民收入增長。
超額儲蓄是指居民實際儲蓄水平超過其正常儲蓄水平的部分。正常儲蓄水平是指居民為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而進行的儲蓄,其水平通常與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相關。
超額儲蓄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經濟增速放緩、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增加;
消費場景缺失、消費意願下降,導致居民消費支出減少;
資產價格波動、風險偏好下降,導致居民資產配置偏向存款等風險較低的資產。
超額儲蓄會對經濟產生以下影響:
降低消費需求,拖累經濟增長;
增加資金供給,推升資產價格;
擠壓企業融資空間,加劇融資成本。
據自由亞洲電臺2月26日報導,資深財經評論人士鄭旭光接受採訪時說,過去四年,中國多家大型商業銀行客戶存款突然大增與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息息相關。他說:「不是有三年抗疫嗎,動態清零期間的居民消費基本上沒動靜。另外就是投資,當時除了已經有訂單的外向型企業,其它的企業,得到的教訓是千萬別投資。因為,房產在貶值、股市在下跌,民間資本投資大幅度萎縮。」
鄭旭光說,海外訂單減少以及基建投資規模快速萎縮,自然導致銀行放貸量減少:「2023年外需不足,歐美國家都在加息,大家覺得錢還是存入銀行保險。但賺息差的銀行貸款放不出去,就沒有收益。另外,政府負債纍纍,房地產市場價格下降,民眾不敢買房,不貸款。」
人均工資2.2萬與16.67萬億存款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2023年度經濟數據,其中包括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
按收入來源分,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2053元,增長7.1%。
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9.0%。
中國央行1月12日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284.26萬億元,同比增長10%。
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5.74萬億元,同比少增510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6.67萬億元。住戶存款即居民儲蓄存款。
金融數據凸顯貧富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分析指出,年平均工資收入只有2.2萬元,而住戶存款年增16.67萬億元,表明貧富差距十分巨大。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是依靠工資收入,投資渠道很窄,以股市為例,A股股民每年人均虧損5萬元-8萬元不等。其它基金、債券方面也是大幅虧損,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商債務危機爆發後,連帶信託等投資品都受損。住戶存款的大幅增加,說明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
投資者在不正常的資本市場多有虧損。2023年是中國股票市場誕生的第33個年頭。中國股市歷史很短,但是,卻是全球股票市場唯一的在33年就經歷了世界股市產生以來所有的暴跌風險。雖然曾有過短暫的暴漲經歷,但依然被跌跌不休的長期熊市所籠罩。眾多股民在中國股市的投資目標,竟然變成了爭取解套。特別近些年,中國股市所存在的問題仍然是募集資金能力全球第一,投資回報世界倒數第一。
中國知名經濟學者李迅雷此前發表題為《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的文章提到,「我國居民人均GDP水平只有1994年日本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基尼係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下的安全區間,更有利於消費。
李迅雷曾做過統計,凡是人口規模超過1億人的國家,大多基尼係數都在0.4以上,說明人口規模越大,收入分配的「方差」會相應擴大。根據北師大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2021年發表的調查數據,「我國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
在2020年5月28日,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而「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又由於受疫情衝擊,可能會有一些人返貧,「脫貧的任務更重了」。
基尼係數很高 不是共同富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提出「共同富裕」時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此前在《財經》雜誌主辦的論壇上表示,中國需要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和增加社會福利供給來減少不平等,而要降低基尼係數,「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說,要實現這一目標,更重要的是「建造起一個覆蓋全民全生命週期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也可以叫社會福利體系」。
蔡昉認為,經濟發展要保持在適度的、合理的增長區間。而且,基尼係數要降到0.4以下,「如果高於0.4,沒法說這是共同富裕」。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在0-1的區間,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趨於平均,通常將0.2以下視為絕對平均主義。基尼係數越高,貧富差距越大,0.4-0.5為貧富差距較大,0.5以上為收入懸殊。
2012年12月,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收入不均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高達0.61。
值得注意是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不知道出於何故,自2000年起暫停了發布基尼係數數據,於是西南財經大學便花了3年時間,自己做了這項調查。不過,2013年,中國國家統計局一口氣補齊了2003—2012年的數據,然後又十年時間沒發布數據。到2022年,又一口氣補齊了前十年的數據。在統計局的數據裡,過去20年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都不大,最高的一年是2008年的0.49,最低的一年為2015年的0.46。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