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貿易和科技等方面,中國與世界脫鉤正在加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2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發展步履蹣跚,即將召開的「兩會」能帶來利好改革措施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濟、貿易和科技等方面,中國與世界脫鉤正在加速。
「兩會」期間將發布經濟政策和目標
「兩會」是對自1959年以來歷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由於兩場會議會期基本重合,而且對於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多數政策都會在「兩會」期間公布。
3月5日和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將分別在北京開幕。屆時,將發布經濟政策和GDP(國內生產總值)目標。
一般認為,根據各地先公布的今年預期數字,能夠先預測今年中國全國經濟增速的風向。根據各地方政府發布的數據,中國31個省級經濟體中,有17個未能達成2023年GDP目標。展望2024年,幾乎所有地方的經濟增速目標都低於去年或與去年持平,態度趨於保守。主因之一是在地產業的風暴罩頂之下,一些債務負擔重的省市不得不降低今年的成長目標。主要經濟大省及直轄市,譬如北京及上海將目標鎖定在5%左右。
分析稱,中國要在2024年經濟全面恢復至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並不樂觀。專家認為,預計兩會公布的全國經濟增速目標落在5%以下或左右。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從中國地方政府發布的數據來看,多數省級政府對未來前景信心不足。他說,2024年地方政府需要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尋找替代成長來源,尤其是在債務擴張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只有那些基本面較好的企業在2024年才會更有韌性」。
德國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首席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認為,這些數據看出,中國經濟成長的分布變得更加不均。數據顯示較發達的省市受益於製造業和高科技的優先發展,因此能夠彌補房地產行業放緩的影響,「但對於欠發達省份來說則要困難得多」。
曾林同時強調,由於中國國內內需疲軟,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外部阻力加大,2024年對中國經濟來說可能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只有解除房地產危機、消費反彈更強勁,經濟才會開始好轉。」
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湯米.吳(Tommy Wu)說:「中國領導層上一次面臨這種壓力還是在2015年。」
「2024年是中國穩定經濟的關鍵一年,」他說,「然而,目前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夥人賴特(Logan Wright)說:「人們普遍低估了中國政府目前在通過財政政策或銀行信貸增長來刺激經濟方面所面臨的限制。」
他表示,全國人大不會公布任何有力的政策,「部分原因是中國沒有通過傳統渠道維持經濟增長的好辦法。」
中國經濟深陷困境
北京當局仍對經濟前景持續表示信心十足。1月19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的會議上,政協主席王滬寧於會上要求政協委員,宣傳闡釋好中共經濟政策「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稱:「即將過去的兔年,中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總量超過126萬億元,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就業、物價總體平穩,放眼全球仍然是風景這邊獨好。」
然而,在「兩會」上,由習近平的親信組成的經濟內閣面臨著近十年來最大的壓力,需要做出大膽的政策決定,以保障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作年度工作報告,並確定今年的經濟目標,可能包括2024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以及預算赤字佔GDP的3%。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在沒有新政策將資源從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轉向家庭投資的情況下,制定與去年類似的目標有可能會打擊而非提振信心。
據法托姆金融諮詢公司(Fathom Financial Consulting)估計,目前中國經濟每增加10元人民幣的投資,能帶來0.2元人民幣的產出;而在2002年,同樣的投資可以帶來2.1元人民幣的產出。
在需求方面,在中國結束疫情封鎖一年多之後,消費者信心仍在創記錄的低點徘徊。
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經濟分析師佩塞爾(Joe Peissel)說,「投資者和企業信心不足,但其根本原因在於消費者信心不足。」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是通過改革,讓消費者口袋裡有更多現金。」他說,「然而,習近平此前曾對發現金或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表示反感,因此這種可能性不大。」
中國與世界脫鉤不可置疑地繼續
2月28日,美國之音總結各媒體報導發現,自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特朗普)對中國實施關稅以懲罰中國在市場准入、知識產權等方面對美國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以來,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在經濟貿易方面跟中國脫鉤就成為一個不斷出現、不斷發熱的話題。
中國總理李強2月28日會見美國商會訪華團時表示,中美經濟高度互補,雙方應做夥伴而不是對手。搞各種形式的「脫鉤斷鏈」「小院高牆」不符合雙方根本利益,只會對兩國企業、經濟乃至全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儘管中共政府反覆表示堅決不要脫鉤,然而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看來,與中國脫鉤的過程已經是一個即成事實。
《福布斯》雜誌日前發表一篇署名新聞分析報導,標題是《與中國脫鉤正在進行,這一點毫無疑問》說:「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數據顯示,美國、歐洲和日本在中國以外的多元化採購方面取得了成功。這些重要市場中的每一個都明顯減少了與中國的貿易。這些數據可能誇大了它們獲得的成功的程度,因為中國將自己的工商已經重新定位到第三國,並以其他方式通過其他國家轉運貨物,而這些業務並不計入中國貿易數據。儘管這種做法可能會混淆統計證據,但在實際層面上可能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畢竟,正如脫鉤或歐洲人更喜歡說的去風險的目的是減少遭受北京欺凌的風險,而中國企業向第三國的轉移也以其自己的方式產生了同樣的效果。」
文章說:「數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已經失去了對美國最大出口國的地位。現在,這個光榮地位已經屬於墨西哥。這種變化大部分是由於美國買家自行努力從中國轉向多元化,特別是轉向墨西哥來源,但它們也把採購轉向越南和印度。無論具體情況如何,根據北京海關總署的數據,2023年1月到 11 月(有此類數據的最晚近的時段),美國從中國的智能手機進口下降了約 10%,而從中國的筆記本電腦進口下降了 30%。前者從印度的進口量和後者從越南的進口量均增加了四倍。」
2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標題是《中國計畫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塑世界貿易》,副標題是「與西方的摩擦促使北京建立自己的以發展中國家為重點的替代體系」。
文章說,即使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蜜月期的最初階段,華盛頓和北京也就像中國成語所說那樣,明顯是同床異夢。「二十多年後,早期的摩擦已經轉移。隨著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摩擦升級,本週舉行兩年一次部長級會議的世貿組織因中美之間的尖銳分歧而陷入困境。
另外,與此同時,北京當局以模模糊糊的國家安全理由抓捕在中國的外國商界人士,對在中國進行盡責調查的外國諮詢公司進行搜查,對其僱員進行訊問,也使盡責調查難以進行,因為什麼信息都可能被當局說成是涉及國家安全,涉及機密。這使外國投資者無法評估自己在中國的投資有多大的風險。
2月27日,日本工商新聞報紙《產經新聞》和美國《華爾街日報》也關注到中共所操控的中國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所謂《保守國家秘密法》,並指出中共擴大國家機密法,凸顯外國企業面臨的風險。
以上這些因素不但導致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也導致西方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因為在中國的外來投資主要來自西方國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