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北京車展(圖片來源:Emmanuel Wo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4月28日訊】分析中國的經濟社會情勢時,經常會涉及到房地產泡沫,乃至中國的泡沫經濟。從經濟層面來看經濟泡沫,會比較抽象;而從社會層面看,中產階層的泡沫化就十分明顯了。中國的中產階層正在消失,不是他們變富升級了,而是變窮了。去年中國就開始討論中產返貧變「中慘」的社會現象。如果把中國的中產階層狀況與臺灣對比,則情形與差別就更為鮮明。
一、從"中年危機"講起
過去十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購買了住宅,能付得起房貸的家庭,大致家庭收入就不錯。因此,有房族與中產家庭似乎大致劃上了等號。何況,隨著房價飆漲,很多中產家庭把第二套房的房產價值計入家庭財富,自我感覺就越來越好。中產家庭的資產中,房產佔比全國平均為68%,而京滬則高達85%。
但與此同時,城市家庭的負債也因為房貸數額很大而攀升。從2007年到2016年,十年內中國家庭的債務率翻了1倍多,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成了高負債家庭。雖然以房價計算的家庭虛值財富在增加,但每月的還貸支出也成為了硬開支。如此則中產家庭的財務維持就取決於收入現金流了,只要工資在漲,中產階層就信心尚存。然而,沈重的家庭債務也會讓中產家庭擔心兩件事,怕失業,怕減薪,因此就有了「房奴」一說。
中產群體具有一個社會特性,那就是,盼望局勢穩定,也寧願相信局勢會穩定向好。因此,他們多半不太注意房地產泡沫這個危險的現象。自從2021年底中國的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無法償付境外到期債券之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短短兩年內,經濟形勢急轉直下,整個房地產業一蹶不振,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到了今年,到處裁員、全面減薪,二手房房價普遍下降兩成,中產階層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方面,家庭收入不足,開支浩繁;另一方面,房產價值連帶著家庭財富縮水,有限的金融資產對應大額的房貸,讓他們不得不節約家庭開支。
僅舉一例,大路品牌的進口紅酒不算是高檔奢侈消費,它多半是中產家庭的一種享受。但是,2022年中國的葡萄酒進口量比上一年減少21%,其中,散裝葡萄酒進口量減少12%,瓶裝葡萄酒進口量減少24%;而去年葡萄酒進口量又比2022年下降26%。兩年合計,中國的葡萄酒進口量減少了四成。顯然,很多中產家庭正在放棄這類享受,因為錢袋空了。
年青的中產階層更焦慮的是失業,由於社會上存在著「35歲就業門檻」,跳槽漲薪的年代結束了;相反,一旦中年失業,很可能就再無翻身機會,隨之而來的便是家庭財務破產。七年前中國開始出現關於「中年危機」的討論;今天,「中年危機」已經在中國社會裏蔓延。去年5月27日《六度新聞》有這樣一篇報導,標題是,《中產將返貧變「中慘」階級》。該報導寫道,「在中國薄薄一層的中產階層裡,隨處可見一張張悶悶不樂的臉」。
中國的中產階層只是「薄薄的一層」?不是很多人相信,中產階層正在中國崛起嗎?
二、中國家庭收入真相令人吃驚
到底中國人的收入狀況如何?去年12月27日,國家發改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公布了《中國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21》。從這份關於中國收入分布的官方報告裡,可以發現三個真相。
首先,2021年中國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人口為6億人,佔全國人口的比重是42.85%,他們屬於赤貧人口。在這6億人當中,546萬人收入為零;2.2億人月收入在5百元以下;2億人口月收入在5百元到8百元之間;1.3億人的月收入在8百元到1千元之間;月收入在1,000到1,090元的人口數為5,250萬人。這6億赤貧人口當中,1.5億是城市人口,4.5億是農村人口;換言之,城市人口中赤貧戶佔四分之一,農村人口中赤貧戶佔四分之三。
2020年5月28日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記者會上強調,中國有「6億人平均月收入也就1千元左右」。國家發改委的2021年中國收入分配報告提供了betway体育手机网 的數據,當下,這樣的赤貧人口還是有6億之多。
其次,若以1,090—3,000元作為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標準,則該群體人口的比重達到41%,約5.74億。其中,月收入在1,090到2千元之間的,佔全國人口的26%,大約3.6億;月收入在2千到3千元之間的,佔全國人口的15%,大約2.1億人。
再次,剩下的佔總人口16%的人群當中,11%的人月收入是3千到5千元,這組人群約1.54億人。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一下,該報告講的是人均月收入,而不是人均月工資。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的小家庭來計算,人均月收入3千元,相當於雙就業家庭的人均月工資4千5百元。如果觀察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內地經濟狀況,人均月工資4千5百元,就算是在當地不錯的狀況了;但是,以這樣的工資水平,家庭每月能用於房貸支出的上限是2千元,因為子女教育費用也是大開支。
按照目前內地三線城市平均房價6千一平米估算,一個100平米的單元,房價為60萬,首付20萬之後,30年期的房貸,每月還本付息大約需要1千7百元。由此可見,即便是總人口中居於上端的11%的家庭,人均月收入達到3千到5千元,他們付完房貸和子女教育費用之後,金融資產所餘有限。
三、中產階層的國際通用標準不適用於中國?
中產階級在國際上有定義和分類界定,並非一般民間理解的有房有車就算中產了。以OECD(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所使用之中產階級定義,它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介於全體人口人均收入中位數的75%至200%的這個社會群體。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統計學當中的專用術語中位數,它與平均值不同。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學生的全班平均身高,是每人身高的平均值;而如果全班排隊,從低到高,中間那個人的身高,就是全班身高的中位數。
如果用一個兩維數軸來表示收入分布,橫軸顯示收入數,縱軸顯示不同收入群體的百分比,當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屬於典型的正態分布時,則這樣的收入分布呈現兩端小中間大的鐘型曲線,收入中位數會靠近收入平均值,或在平均值的左側,或在右側。
然而,如果收入分布的特徵是,低收入家庭比重很大,那這樣的收入分布曲線就屬於偏態分布,即左側高右側低,右端呈現一個長尾;這時,全社會的收入平均值會受少數高收入者的影響而被拉高,因此就高於中位數。這便是為什麼國際上不採用收入的總體平均值來判斷中產階層的範圍,而是改用中位數。
本文第二節已詳細介紹了國家發改委2021年中國收入分配報告中披露的不同收入群體的群組比例,據此加權估計,中國2021年的人均月收入平均值大約是1,984元,而中位數則估計是1,200元。如果按照關於中產階層範圍的國際通用標準,就會出現一個令中國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此結果如下,以國家發改委2021年中國收入分配報告中的數據估算,中國的中產階層之收入下限(即中位數1,200元的75%),大約是人均月收入900元;而中產階層之收入上界(即中位數1,200元的200%),大約為2,400元。中國人均月收入在900元和2,400元之間的家庭,能算是中產階層嗎?絕大多數中國的城市居民都會搖頭,因為,即便按照中國的官方標準,如此收入水準的家庭也只能算是低收入家庭。
今年中國政府頒布的月最低工資是2,400元,假如這個標準得到落實,那中國的收入分布中位數就應該遠遠大於最低工資。如果一個三口之家之兩個大人都只有最低工資,那麼,這個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是1,600元,顯然大大高於全國收入中位數1,200元。
到底是怎麼回事?答案很簡單。首先,中國政府頒布的月最低工資2,400元,只是個「面子貨」,許多人的實際工資遠低於這個數額;其次,中國並非一個正常國家,現在還有幾乎一半人屬於赤貧人口,赤貧人口加上低收入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84%。
儘管中共當局早就宣布,中國已經「崛起」,而且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東升西降」,但國家發改委的這份收入分配報告還是揭了老底。由此看來,中國經濟衰退,消費疲軟,其實不過是因為民眾太窮而已,他們沒錢,又如何買房買車?
四、中產階層不足7%?
到底中國有多少真的中產階層?中國人當然都很想知道答案。既然中產階層的國際通用標準不適用於中國,那就只能看赤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之外的那16%的人口當中,有多少人算是中產階層了。
前文已提到,這16%的人口,一共是2.2億人,其中11%的人之月收入是3千到5千元,這組人群約1.54億人;剩下的5%,約7千萬人,大約屬於中國的富裕階層。
因此,要找中國的中產階層,只能找這11%的人了。其實,這11%的人當中,人均月收入剛到3千元的,屬於日子過得很緊的家庭。如果把這部分人剔除,只算人均月收入達到4千至5千元的家庭,那麼,按11%人口當中3千、4千、5千人均月收入的群組各佔三分之一估計,則4千到5千人均月收入的家庭,大約佔這11%人口的三分之二,相當於全國人口的7%,約1億人。
如此算來,按照「中國特色」的低標準來劃分「中產階層」,中國的所謂「中產階層」充其量最多不超過總人口的7%,只有1億人而已。由此可見,所謂的「中產階層崛起」,在中國不過是一個與「房地產只漲不跌」一樣的幻覺。戳破「中產階層崛起」這個「中產階層泡沫」之後,中國的「中產階層」的確只是「薄薄的一層」。
中國的「中產階層」不但人數有限,財力也有限。如果把中國的「中產階層」之人均月收入全都按5千元高估,然後與臺灣的民眾來對比,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匯率是4.4比1,在中國人均月收入5千元的「中產階層」,就相當於臺灣的人均月收入新台幣2萬2千元。而臺灣現在的最低工資是27,470元新台幣,一個三口之家,如果成年人都拿最低工資,這樣的家庭之人均月收入是新台幣18,300元。這樣一對比,中國當下的「中產階層」當中,收入較好的家庭不過相當於臺灣領取最低保障工資的水準。
五、中臺中產兩對比,臺灣中產多七倍
中華民國國立政治大學2022年發表了一份報告,《臺灣中產階級所得變動趨勢之研究》。這份報告介紹,研究人員使用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財政部的財稅資料庫之行政資料和勞動部的勞工保險資料庫,分析了臺灣2004年到2020年中產階級之家戶或人口佔比與所得變化。這個報告的研究者採用國際上通用之中產階級定義,即家戶或個人所得介於全體所得中位數的75%至200%者。
那臺灣的中產階級大約有多少人呢?在2004–2020年間,家庭收支調查的結果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比重大約是55%;中產階級之總所得(可支配所得)佔全體的比例,從2004年的60.1%-61.7%,成長到2020年的66.6%-67.47%,其中以勞務所得為主;隨著所得的提高,中產階級的勞務所得佔比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營利與股利所得、利息所得與其他所得。
上文提到,中國的「中產階層」中收入較好的家庭,收入大約相當於臺灣領取最低保障工資的家庭之收入水準。收入相差這麼多,那是不是中國的物價比臺灣低很多,因此中國中產家庭的實際購買力更強呢?其實,中國沿海大城市的物價和臺灣差不多;但中國內地城鎮和鄉村的物價,會比臺灣低一點。
如果對比中國和臺灣中產階層的比重,中國的「中產階層」相當於全國人口的7%,而臺灣的中產階層相當於總人口的55%。也就是說,臺灣的中產階層百分比,是中國「中產階層」百分比的8倍;或者說,臺灣的中產階層比重,比中國多7倍。
六、戶均揹債一百萬,中產返貧變「中慘」
中國從加入世貿組織開始,花了20多年時間,用泡沫經濟養成了佔人口不到7%的「中產」家庭。現在很多中國很多人希望,房價能夠重新漲上去,而不是持續下跌;否則,自己買的房子就可能變成負資產了。
本文分析中國家庭收入令人吃驚的真相,除了要找出中國的「中產階層」到底有多少人,還想知道,究竟中國的房價還有沒有可能重新翻高?
房價要能漲得上去,前提是,今後還有很多人能買房。哪一個社會群體有能力再買房呢?赤貧戶和中低收入戶顯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再買更多房子的群體,就只能是這1億「中產階層」了。按一家三口計,「中產」家庭不過3千萬戶。他們會不會再買房,取決於「中產」家庭現在有沒有房,還能不能有餘錢再買房?
要看中國的「中產」家庭現在有沒有房,有一個銀行數據很靠譜,那就是居民的房地產貸款。凡是買了房的「中產」家庭,多半都有房貸,中國現在所有銀行的房貸餘額,到今年3月底一共是48兆。其中還有富人炒房借的房貸,富人一般都有幾套房,我按富人的房貸佔全部房貸的四分之一來估計,那剩下的房貸就是「中產階層」的房貸債務了。
這樣來估算,中國的「中產階層」現有的房貸債務至少有36兆,戶均揹負120萬房貸。從還款期限來看,如果中產家庭人均月收入5千元,每戶平均月收入1萬5千元,以差不多二分之一的收入用於還貸,每月最大的還貸能力是7千元,一年還款8萬4,現有的家庭平均房貸債務需要再還14年。從現在起,中國的中產家庭即便不失業、不降薪,他們在14年內都不可能再買房了。
中國以這麼少的「中產階層」人口和這麼低的收入水平,卻要他們支付買房的高房價,那麼,「中產家庭」就只能大量借債。因此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現在的衰退,實際上是債務經濟引發經濟泡沫化;一旦泡沫經濟破滅,不但經濟長期衰退,而且「中產階級」的數量會不斷縮小、收入下降,也就是所謂的「去中產階級化」。
現在中共的經濟政策是,盡量限制房價下跌,否則銀行的抵押資產大縮水,就可能面臨銀行破產帶來的金融危機。但是,二手房市場的成交價是買賣雙方自己談成的,政府控制不了,按現在的房價下跌趨勢再持續兩年,「中產階層」的房產就會變成「負資產」(所欠房貸大於房屋所值)。那時,「中產」返貧變「中慘」,就可能成為社會現實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