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報復歐盟加征關稅 分析: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看中國2024年6月15日訊】歐盟宣布對中國制電動車加征關稅後,中國官媒星期五(6月14日)率先發難稱,中國業界強烈不滿,呼籲當局對歐盟制汽車、白蘭地等產品採反制措施,但中國官方至今尚未出臺任何具體報復措施。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中歐間的汽車領域的依存度非常高,一旦貿易戰擴大恐兩敗俱傷,因此雙方應會理性克制,任何可能的制裁,其象徵意義都會高於實質意義。

中國官媒央視旗下的微博賬號「玉淵譚天」星期五發文引述不具名業內人士的說法稱,歐盟對中國國產電動車加征關稅後,中方內部正在推進提高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

官媒:中國擬報復歐盟,對大排量汽車加稅

該文稱,大排量汽車指引擎排氣量大於2.5升的汽車,據中國乘聯會計算,歐洲每年出口這類汽車到中國的產值已達180億美元,高於2023年全年中國出口電動車到歐洲的金額。

該文還引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張茉楠的說法稱,歐盟宣布加稅僅為預告,到7月4日開始徵收臨時關稅前,仍有一段「預留期」,讓中國企業和歐盟成員國提出異議,因此,歐盟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此外,中國今年初對自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啟動反傾銷調查後,商務部也預計將於8月底前公布初裁結果。

除了官媒發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星期四(6月13日)被問及中方的反制手段時也重申,中方必須維護世貿組織規則及市場原則,亦須維護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合法權益,「為此,中方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至於何謂必要措施,林劍未置可否。

對於北京可能的報復手段,在臺北的遠志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曾彥豪說,若中方真地鎖定歐洲制大排量汽車加稅,就十分令人玩味,因為這類汽車量少、也多屬豪華房車或跑車等價格敏感度偏低的車種。

曾彥豪告訴美國之音:「歐盟的車大部分是小排氣量,所以調漲(排氣量)2500CC以上的(關稅),我覺得,大家過招的意味比較濃厚,雙方都在留後路,因為打貿易戰對於中歐雙方影響都很大。」

歐盟加稅未達50% 出手「十分克制」

曾彥豪認為,不只中國謹慎,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課稅幅度也很克制,在原有10%的基礎上,加征最高38.1%的關稅,雖然看似漲了2-3倍,但就汽車業的成本結構而言,影響並不大,因為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車商多年來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盈,其中,大眾汽車和奧迪更曾佔據中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就算近年佔比滑坡,但超過300萬輛的年銷量依舊賣得火熱。

在臺北的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同意,中歐間在汽車領域的互動不能與中美等量齊觀。

孫明德說,美國政府可以毫無顧忌地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00%的關稅,因為美國市場六成是國產車天下,其餘多是歐洲、日本或韓國車,中國車市佔僅3%,加征關稅引發的衝擊很小。

反觀歐洲,大量中國汽車入主,多到連中國車廠都進駐,因此,加征關稅不僅衝擊到深耕歐洲的中國車商,也恐讓奧迪、大眾等長年經營中國市場的歐洲車廠成為中國的報復對象。

孫明德認為,此次歐盟加征的關稅額度,精算後,還是低於50%的稅率,僅能抵銷掉中國車因政府補貼和低製造成本的競爭優勢,讓歐洲車得到公平競爭的價格環境,並非讓中國車在歐洲無法生存。

孫明德說,中國官媒預告,官方對大排量歐洲汽車加征關稅可能性頗高,此外,中國大量消費的歐洲農牧產品及奢侈品也可能遭波及,成為加稅報復的替罪羊。

另有消息稱,中國擬對歐洲航空設備加稅報復,但孫明德認為,可能性不高,因為美歐兩大巨頭仍壟斷民用航空產業,中國不買歐洲空巴(Air Bus)的航空設備,就只能轉向美國波音(Boeing)採購。

孫明德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大陸在報復的態度上當然很堅決,但是動作上應該不會這麼大,因為美國跟歐洲兩邊同時開戰(對電動車課稅),對中國大陸來說,壓力會非常大,所以,這時候對歐洲可能話講得很大聲,但動作輕;對美國的話,動作就會比較大一點。」

歐盟加稅力道過軟 張俊華:中國正在慶祝!

對於歐中的電車關稅戰,在德國柏林的政治學者張俊華星期四(6月13日)在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撰文直言「中國正在慶祝(China is celebrating)」。

張俊華指出,歐盟加征的關稅在中國車商看來十分溫和,尤其歐洲人,如忌憚中國的德國人,再加上,極右翼政黨在歐洲議會中影響力大增,此新關稅未來幾個月能否持續不無疑問,因此,中國人正為即將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而慶祝。特別是,歐盟宣布加稅的隔天,中國和香港股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概念股6月13日紛紛上漲,絲毫未見悲觀情緒,頭部企業、如比亞迪的股價更一度飆升7%,張俊華認為,這顯示中國車商自認很快就能找到方法來彌補歐盟加稅造成的損失。

在臺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也認為,歐盟加征的關稅「宣誓效果恐大於實時效果」。

王國臣說,國際貿易多的是繞道轉進的管道,如美中貿易戰開打至今,中國商品多透過「洗產地」的方式入境美國。歐盟宣布加稅之際,不少中國車企也傳出轉往歐洲設廠,因此,歐盟懲罰性關稅的實質效果還有待觀察。

王國臣:中國報復力道受限於自身經濟、國內需求

至於中國,就算有意大肆報復,王國臣認為,其手段及程度也會受限於自身的經濟現況與國內需求。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報復)的傷害會有,可是持續力可能是不足的,(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在下行,所以它的經濟脅迫等能力越來越低。第二,現在農產品對中國大陸來講是必需品,如果禁掉歐盟或美國(農產品),就必須透過其他國家買更高價格農產品。」

王國臣說,長期值得觀察的重點是,歐盟正在強化對經濟安全的重視,一改過去袖手旁觀美中貿易戰的立場,尤其汽車是歐洲的主力產業,所以,德國雖一度反對強硬抗中,但從近期的經濟數據看來,德國對中國的出口也在遞減,對美出口則走升。換言之,德國也在調整對華立場,未來歐盟的對華政策或可望更趨於一致。

不過,王國臣分析,美國總統大選後,萬一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他的美國優先戰略及不可預測性恐迫使歐盟重新思考如何單獨應對中國。

對於歐盟加稅,美國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家李恆青認為,懲罰性關稅違背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對進出口國都沒好處,因此歐盟此舉是為了遏制中國不正當手段傾銷的無奈之舉。

李恆青也說,歐盟加稅幅度「理性而克制」,但信號明確,亦即,歐盟非與中國為敵、切斷彼此關係,只要求更公平的競爭。反觀中國,若採取任何不合理的報復手段,恐再重傷已然不佳的國際形象。

他說,中國現行的國際形象負面大於正面,朋友圈越來越小,也深陷經濟疲軟的困局,因此習近平在7月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前,為了維穩,勢必還會放狠話、壯聲勢,但實際作為應會有所節制。

李恆青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中國)有關稅性的報復,那可能是一些小的商品,比如農產品、白蘭地,在這些問題上面加一點點,象徵性的就算過去了,更多的是在外交上更多的努力,希望能夠得到達成諒解。」

李恆青說,「解鈴還須繫鈴人」,中國應認清自己過度補貼和退稅才是引發國際對其產業不公平競爭的反彈;若持續拒絕改善,類似爭端不會止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