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发源地是在淮南八公山,是由刘邦之孙刘安发明的。当初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他本人就是一个思想家和文学才子,门下召集了几千名贤士聚集在山上经常把酒吟唱,因其中最为有名的八人称其“八公”,八公山因此得名。山上有个“珍珠泉”,水源丰富而清澈;山下却是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盛产大豆。刘安为了求得“仙丹”,以此作为原料,炼丹错成豆腐,当地人有句谚语: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豆腐发明还有另一种传说:相传古代有个干事毛手毛脚的伙计,人家绰号叫他腐子。有一天他竟然把店里一碗腌菜的盐卤打翻到豆浆锅里,后来大家感到豆浆倒了可惜,试着尝尝锅里凝结成块的食物,觉得好吃。于是大伙儿就以这伙计的绰号取名称它为豆腐。一种食物的发明却有两种传说,这也是少见的。但是前一种说法比较可靠。豆腐是世上最早的人工合成食品,淮南这地方出一黑一白,那就是地下的煤和地上的豆腐,淮南的豆腐白如纯玉,细如凝脂;鲜嫩美味,清香可口。这是专家们所下的评语。淮南电视台文艺部曾经拍摄过一部电视专题片叫《豆腐宴》,后来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在海外引起不小的反响。
豆腐对中国的饮食和各大宗教都起着一种基础支撑作用。就拿四大菜系八大风味来说,每个宴席中都不可缺少豆腐这道菜。多了不想举例说明,就拿代表东西南北地域风味的菜肴来说:京菜宴席中有锅塌豆腐;沪菜有酸甜豆腐;粤菜有东江豆腐;川菜有麻婆豆腐;闽菜有芝麻豆腐,就连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也非常喜欢吃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过去大厨子考厨就是给你一块豆腐,看你能否有本事烧成肉的味道来。豆制品中的素鸡、素火腿就是这么个道理,汪曾祺可算是一位能写能烧的美食家,他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和尚、尼姑、素菜馆的大师傅就通通‘没戏’了。”汪老关于吃,写过不少好文章。他也曾经说过:“关于豆腐,应另写专文。”可惜他的早逝,使我们再也无法读到他有关豆腐的佳作了。
我曾在淮南八公山下吃过一次豆腐宴,几十种用豆腐做的各种各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佳肴,至今已记不得菜名了,当初只萌发出一阵感叹:人真聪明!如今许多东西多已成倍地涨了价,相对而言豆腐价钱还算比较稳定的。豆腐也真有点怪,雅俗穷富的人家,它都能进得去。穷人买块豆腐,用酱油、麻油捣碎一拌,就能糊过一顿;富人用海参、虾仁配炒,也能风风光光地端上酒席。曾经有位国外学者这样评价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似乎没有直接的影响力;中国的豆腐和茶叶就是中国人的性格,都散发着阵阵儒气。”可想而知这位老外的眼光很“毒”,也很有眼力。我常在饭桌上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青菜、豆腐,保平安。”可想而知:在我们这个千年国度里,人们对豆腐自古以来就有好感。
- 关键字搜索:
- 儒气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