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些风靡天下的电视连续剧。似乎有这样一个规律:越是在各大媒体上爆炒的电视剧,越是吸引最多广告客户的电视剧,就越是臭不可闻的、散发着毒素的文化垃圾。
先说黄健中执导的"央视版"《笑傲江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黄健中大导演居然大言不惭地说,在接到片子之前,他从来没有读过任何一部金庸的武侠小说。我不禁大吃一惊:喜不喜欢金庸的小说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既然对武侠小说一点兴趣都没有,为什么还要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呢?黄大导演又不是地下工作者,非得接受上面"特派"的任务不可。于是,他空空如也地上路了。而我很讨厌的就是某些"无畏"的"无知者"--他们越是无知,就越是自信;越是无知,就越要显示自己的无知。我们的黄大导演恰好就是这样的一类大人物:他虽然对自己将要进入的领域一无所知,偏偏还要装出一副大师和权威的傲慢嘴脸来。果然,黄健中拍出艘徊?独一无二"的《笑傲江湖》来:飘逸的江湖变成一场农民起义,仙风道骨的江湖人物变成一群胖乎乎的乡镇企业家。夏威夷的草裙与秦始皇的兵马俑共舞、川剧的变脸与莎士比亚的道具同台,其滑稽效果超过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然而,黄大导演一直以为自己在拍摄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正剧)。虚幻的武侠故事,其本质与古代的神话一样,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示,是贫乏生活中的"成人童话"。因此,拍摄武侠片首先就得体现出原着飘逸灵动的一面来,香港电影《笑傲江湖》和《东方不败》都是这样的成功之作。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却好像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续集,导演企图赋予其重大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并自以为是地充当起教师爷的角色来。好好的一部冲灵潇洒之作,却被这位"金牌导演"烹调成一盘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文化垃圾。央视虽然垄断着庞大的信息资源和经济资源,却连一个会讲"故事的"的电视剧导演也找不出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再说拍摄《雍正王朝》和《忠诚》的女导演胡玫。胡玫更是一名喜欢谈论思想和文化的导演。她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写的:"胡玫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优秀女导演之一。追求个性化的视听语言、独特的视角、悠缓的叙事风格,使她游刃于艺术与现实之间。" 胡玫拍摄的《雍正王朝》获得了当年金鹰奖的八个奖项和飞天奖的六个奖项。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某些影视作品奖项的多少并不与它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准成正比。相反,两者有时甚至成反比。
《雍正王朝》是一部什么样的电视连续剧呢?雍正在位期间杀人如麻,从自己的亲兄弟到民间知识分子,从九旬老翁到呱呱坠地的婴孩,他都毫不手软地挥起屠刀。然而,《雍正王朝》却把这个清代最残暴、最血腥的皇帝,塑造成勤政爱民的、不是唐太宗却胜似唐太宗的一代明君。在电视剧中,雍正皇帝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雷锋同志。那么,伟大领袖的那句题词不妨改成"向雍正同志学习!"如果说《雍正王朝》是一部类似港台片的"戏说",那倒还情有可原;但是,胡玫女士却硬要将其"论证定位为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那便不可原谅了。因为这是以"正剧"的形式肆无忌惮地改写和歪曲历史,并公然为封建专制主义张目和招魂。在人类普遍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今天,我不禁要问:胡玫女士的心中究竟是一把什么样的标尺?正如学者秦晖在《从"戏说乾隆"到"胡说雍正"》一文中的说质疑的那样:"看着《雍正王朝》,我有一种回到'文革'时代的感觉。此剧'影射史学'式的'胡说'方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法,以及指导其编造'历史'的'法家史观'和夸张'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斗争的叙述模式,都与'文革'时如出一辙。……《雍正王朝》宣扬的与其说是'改革皇帝',毋宁说是'文革皇帝'。而究其实,则是宣扬封建专制主义,而且是比封建传统中的儒家更为极端的专制极权主义。"如果是《笑傲江湖》还仅仅是"笑料"而已,那么《雍正王朝》就是毒药了。《雍正王朝》之后又是《康熙王朝》,接着又来了《天下粮仓》,然后还有《梦断紫禁城》、《铁嘴钢牙纪晓岚》等等。屏幕上蹦跳着的都是满清的皇帝、公主、大臣和太监们,弄得我都犯迷糊了:央视究竟是"群众喉舌"(朱熔基总理语),还是"满清帝国"的"御用电视台"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每每打开电视屏幕,很少看到跟我一样穿着的现代人,十有八就都是些古装的人物在。这些电视导演臆想出来的"古装"人物,穿的却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服装。几十节的长度,从头到尾他们都在装疯卖傻地卿卿我我或者怒气冲冲地打打杀杀。我猜想,就算是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复活,他也会在这些稀奇古怪的服装面前眼花缭乱的。据说,《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第三部已经拍摄完成,正在申请"集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呢。在这些冗长的电视连续剧中,古人说着现代人的话,现代人却陷入古人的思维方式之中。它们与文化无关,与人性无关,更与历史无关。演员们都是些当红的"青春偶像",是些平面而单薄的"漫画人物"。他们只会像大虾似的欢蹦乱跳、像鹦鹉似的谈情说爱。没有性格、没有感情、更没有时代感觉和人格魅力。几年前,我看到过一则有趣的报道:《水浒传》剧组中有一位名叫王思懿的大牌美女演员(好像是扮演潘金莲),一路上都在阅读《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她一边读一边叫好,还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这么好的书,以前怎么没有读过呢?"记者写这则报道的本意,大概是想表扬明演员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好学--即使在拍片的间隙里,王大小姐也不忘读书,多不容易啊。我却感到啼笑皆非:堂堂大演员一个,居然从来没有读过《水浒传》;而且,没有读过原着,居然敢来出演主角!
其实,我并不是一味反对拍摄古装片,《勇敢的心》和《角斗士》就让我如醉如痴--我关注的主要不是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宏大壮观的场面,而是影片中体现出的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身尊严的捍卫。《勇敢的心》和《角斗士》里的两位英雄,在各自的时代里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将穿透历史幽深的隧道,直抵我们的心灵。我想,优秀的电影和电视,正是在梦想和现实的张力之间,让我们获得安慰、获得快乐、获得对自我品质的确认。
然而,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我看到的却是一串串的三寸金莲、闻到的却是裹脚布的恶臭。有人说,在中国拍电视剧的是些什么事情也干不了、最后只好干这一行的人。以前,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刻薄了,但现在看来,除了白痴之外,如果稍微拥有一点点正常的感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正常的生活态度,怎么会糊弄出如此"目不忍睹"的电视剧来呢?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实生活如此纷繁复杂,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一大堆绝佳的素材,为什么就不能聚焦当下正在发生的生活,而非得躲进古人的世界里去呢?
在这个垃圾泛滥的时代,我没有办法制止央视制造的垃圾的迅速传播。据说,这些电视连续剧的收视率都很高,而且投资回报极高:投资一千万至少有两千万的利润。拍电视连续剧成了一门"镜头一开、黄金万两"的生意。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我只好关掉电视机,让自己远离这些臭气熏天的文化垃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余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