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是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那些風靡天下的電視連續劇。似乎有這樣一個規律:越是在各大媒體上爆炒的電視劇,越是吸引最多廣告客戶的電視劇,就越是臭不可聞的、散發著毒素的文化垃圾。
先說黃健中執導的"央視版"《笑傲江湖》。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黃健中大導演居然大言不慚地說,在接到片子之前,他從來沒有讀過任何一部金庸的武俠小說。我不禁大吃一驚:喜不喜歡金庸的小說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既然對武俠小說一點興趣都沒有,為什麼還要接受這個"艱鉅的任務"呢?黃大導演又不是地下工作者,非得接受上面"特派"的任務不可。於是,他空空如也地上路了。而我很討厭的就是某些"無畏"的"無知者"--他們越是無知,就越是自信;越是無知,就越要顯示自己的無知。我們的黃大導演恰好就是這樣的一類大人物:他雖然對自己將要進入的領域一無所知,偏偏還要裝出一副大師和權威的傲慢嘴臉來。果然,黃健中拍出艘徊?獨一無二"的《笑傲江湖》來:飄逸的江湖變成一場農民起義,仙風道骨的江湖人物變成一群胖乎乎的鄉鎮企業家。夏威夷的草裙與秦始皇的兵馬俑共舞、川劇的變臉與莎士比亞的道具同臺,其滑稽效果超過了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然而,黃大導演一直以為自己在拍攝一部充滿"教育意義"的正劇)。虛幻的武俠故事,其本質與古代的神話一樣,是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展示,是貧乏生活中的"成人童話"。因此,拍攝武俠片首先就得體現出原著飄逸靈動的一面來,香港電影《笑傲江湖》和《東方不敗》都是這樣的成功之作。央視版的《笑傲江湖》卻好像是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續集,導演企圖賦予其重大的思想內涵和深遠的教育意義,並自以為是地充當起教師爺的角色來。好好的一部沖靈瀟灑之作,卻被這位"金牌導演"烹調成一盤最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散發著腐爛氣味的文化垃圾。央視雖然壟斷著龐大的信息資源和經濟資源,卻連一個會講"故事的"的電視劇導演也找不出來,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再說拍攝《雍正王朝》和《忠誠》的女導演胡玫。胡玫更是一名喜歡談論思想和文化的導演。她的自我介紹是這樣寫的:"胡玫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優秀女導演之一。追求個性化的視聽語言、獨特的視角、悠緩的敘事風格,使她游刃於藝術與現實之間。" 胡玫拍攝的《雍正王朝》獲得了當年金鷹獎的八個獎項和飛天獎的六個獎項。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某些影視作品獎項的多少並不與它的文化含量和藝術水準成正比。相反,兩者有時甚至成反比。
《雍正王朝》是一部什麼樣的電視連續劇呢?雍正在位期間殺人如麻,從自己的親兄弟到民間知識份子,從九旬老翁到呱呱墜地的嬰孩,他都毫不手軟地揮起屠刀。然而,《雍正王朝》卻把這個清代最殘暴、最血腥的皇帝,塑造成勤政愛民的、不是唐太宗卻勝似唐太宗的一代明君。在電視劇中,雍正皇帝勤勤懇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我們的雷鋒同志。那麼,偉大領袖的那句題詞不妨改成"向雍正同志學習!"如果說《雍正王朝》是一部類似港臺片的"戲說",那倒還情有可原;但是,胡玫女士卻硬要將其"論證定位為一部嚴肅的歷史正劇",那便不可原諒了。因為這是以"正劇"的形式肆無忌憚地改寫和歪曲歷史,並公然為封建專制主義張目和招魂。在人類普遍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權的今天,我不禁要問:胡玫女士的心中究竟是一把什麼樣的標尺?正如學者秦暉在《從"戲說乾隆"到"胡說雍正"》一文中的說質疑的那樣:"看著《雍正王朝》,我有一種回到'文革'時代的感覺。此劇'影射史學'式的'胡說'方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法,以及指導其編造'歷史'的'法家史觀'和誇張'兩條路線'、'兩個司令部'鬥爭的敘述模式,都與'文革'時如出一轍。……《雍正王朝》宣揚的與其說是'改革皇帝',毋寧說是'文革皇帝'。而究其實,則是宣揚封建專制主義,而且是比封建傳統中的儒家更為極端的專制極權主義。"如果是《笑傲江湖》還僅僅是"笑料"而已,那麼《雍正王朝》就是毒藥了。《雍正王朝》之後又是《康熙王朝》,接著又來了《天下糧倉》,然後還有《夢斷紫禁城》、《鐵嘴鋼牙紀曉嵐》等等。屏幕上蹦跳著的都是滿清的皇帝、公主、大臣和太監們,弄得我都犯迷糊了:央視究竟是"群眾喉舌"(朱鎔基總理語),還是"滿清帝國"的"御用電視臺"呢?
最近一段時間,我每每打開電視屏幕,很少看到跟我一樣穿著的現代人,十有八就都是些古裝的人物在。這些電視導演臆想出來的"古裝"人物,穿的卻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服裝。幾十節的長度,從頭到尾他們都在裝瘋賣傻地卿卿我我或者怒氣沖沖地打打殺殺。我猜想,就算是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先生復活,他也會在這些稀奇古怪的服裝面前眼花繚亂的。據說,《康熙微服私訪記》的第三部已經拍攝完成,正在申請"集數最多的電視連續劇"的吉尼斯世界記錄呢。在這些冗長的電視連續劇中,古人說著現代人的話,現代人卻陷入古人的思維方式之中。它們與文化無關,與人性無關,更與歷史無關。演員們都是些當紅的"青春偶像",是些平面而單薄的"漫畫人物"。他們只會像大蝦似的歡蹦亂跳、像鸚鵡似的談情說愛。沒有性格、沒有感情、更沒有時代感覺和人格魅力。幾年前,我看到過一則有趣的報導:《水滸傳》劇組中有一位名叫王思懿的大牌美女演員(好像是扮演潘金蓮),一路上都在閱讀《水滸傳》這部古典名著。她一邊讀一邊叫好,還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這麼好的書,以前怎麼沒有讀過呢?"記者寫這則報導的本意,大概是想表揚明演員的敬業精神和勤奮好學--即使在拍片的間隙裡,王大小姐也不忘讀書,多不容易啊。我卻感到啼笑皆非:堂堂大演員一個,居然從來沒有讀過《水滸傳》;而且,沒有讀過原著,居然敢來出演主角!
其實,我並不是一味反對拍攝古裝片,《勇敢的心》和《角鬥士》就讓我如醉如痴--我關注的主要不是扣人心弦的情節和宏大壯觀的場面,而是影片中體現出的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和對自身尊嚴的捍衛。《勇敢的心》和《角鬥士》裡的兩位英雄,在各自的時代裡綻放出了人性的光輝,這種光輝將穿透歷史幽深的隧道,直抵我們的心靈。我想,優秀的電影和電視,正是在夢想和現實的張力之間,讓我們獲得安慰、獲得快樂、獲得對自我品質的確認。
然而,在我們的電視屏幕上,我看到的卻是一串串的三寸金蓮、聞到的卻是裹腳布的惡臭。有人說,在中國拍電視劇的是些什麼事情也幹不了、最後只好幹這一行的人。以前,我覺得這種說法過於刻薄了,但現在看來,除了白痴之外,如果稍微擁有一點點正常的感覺、正常的思維能力和正常的生活態度,怎麼會糊弄出如此"目不忍睹"的電視劇來呢?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另一個問題是:現實生活如此紛繁複雜,我們稍微留意就會發現一大堆絕佳的素材,為什麼就不能聚焦當下正在發生的生活,而非得躲進古人的世界裡去呢?
在這個垃圾氾濫的時代,我沒有辦法制止央視製造的垃圾的迅速傳播。據說,這些電視連續劇的收視率都很高,而且投資回報極高:投資一千萬至少有兩千萬的利潤。拍電視連續劇成了一門"鏡頭一開、黃金萬兩"的生意。有錢賺,何樂而不為呢?
我只好關掉電視機,讓自己遠離這些臭氣熏天的文化垃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余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