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电报道:香港地区的政协委员刘乃强刻意不投票,以凸现他对等额选举的不满。散场时他说他并非针对某人,而是发抒不同声音,随即展示他手中未投下的选票,当成历史证物。刘乃强成了两会的英雄人物。
这次选举使我想起了“解放”前1948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副总统的差额、自由竞选。现查阅一些资料,奉献给国内外读者,并请与五十五年后今年大陆的选举进行对照比较。
有头脑的中国人应该反思,为什么国民党统治时期,在蒋介石领导下,在内战之中,能够实现轰轰烈烈的差额、竞争选举,而在五十年之后已经“解放”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大陆,在2003年选举国家领导人时,却只能实行单一候选人制度,求差额而不得。甚至当选人的得票数在媒体上都见不到?得票数也成了“国家机密”?
1948年国民党在蒋介石领导下要实行民主宪政。1948年3月29日召开第一届行宪的“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蒋介石宣称可以“自由竞选”。
蒋介石领导抗日有功当选总统当然问题不大,但是副总统的选举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蒋介石反对李宗仁、支持孙科参选**
李宗仁要参选副总统,他是广西省的领袖人物,北伐战争中他是号称钢军的第七军军长,对北伐有特殊贡献,后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连连败北,李宗仁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在台儿庄打了大胜仗,对抗战贡献至钜。李宗仁平日作风民主,对人谦和,深受民众拥戴。他参选副总统获得广西以及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的支持,还有民社党、青年党的拥护。
“李宗仁在国民党派系中,属于广西帮,就是所谓的“桂系”,桂系人马,既不黄埔、也不浙江,为蒋介石所难容,总想去之而后快。”(李敖语)
在李宗仁公布了竞选意向、开展竞选活动之后,蒋介石单独召见他,要他“必须放弃”选举,李宗仁当面表示坚持要参选。蒋介石就推出孙中山之子孙科(时任立法院院长)与他抗争。
孙科参选后,因有蒋介石支持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用各种方式拉拢“国大代表”选他一票。
**五十五年前实行的是差额、自由竞争选举**
五十五年前的1948年4月20日“国民大会”公告副总统六位候选人,分别为李宗仁、孙科,及国民党元老程潜、于右任等。
当年4月23日六人实行差额第一次选举,因为得票都不过半数相持不下,只得在24日举行第二轮选举,但仍无人过半。
第一轮(23日)选举票数:李宗仁754,孙科559,程潜522,于右任400多。
第二轮(24日)选举票数:李宗仁1163,孙科945,程潜616。
随后发生有蒋介石做后台的孙科一派捣毁支持李宗仁的“救国日报”事件。李宗仁乘机造势,以退为攻,声称暴力介入,“选举不民主”,表示退出竞选,结果愈发得到民众的声援。
孙科、程潜见势不妙,纷纷表白与“捣毁报社”无关,并且也声明退出竞选。情势如此混乱,蒋介石只得出来打圆场,说自己不偏向任何人,这样选举才得继续进行。
第三轮(28日)选举仍无人过半。
第四轮(29日)选举,李宗仁以1438票胜选,孙科以1295票告败。李宗仁当选副总统。
**李宗仁经过四轮较量当上副总统**
最后受蒋介石支持的有钱有势的孙科竟败下阵来,而不听蒋介石劝阻的靠实力竞选的李宗仁经过四轮竞选较量,当上了副总统,他以后还一度成了代理总统。
据说蒋介石从收音机中听到李宗仁当选,气急败坏,一脚把收音机踢翻在地。但是当面还要向李宗仁祝贺。
这次选举据李宗仁的回忆:
在选举达到高潮时“各地人民对之均感莫大的兴趣。电台不断广播投票消息,报纸则发行号外,俨然是抗日胜利之后最热闹的一件大事”。
这段史实,应该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从比较对照中思考。
(以上资料见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玉发院士的《中华民国史稿》和李敖着《蒋介石研究-续集》203页)(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温故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