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邀他有异乎寻常的重大事情商量。
1975年9月5日国务院在山西昔阳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上,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当时主持工作的邓小平作了整顿农业的重要讲话。江青几次插话,打断邓小平的讲话趾高气扬,干扰会议的进行引起很坏的影响。9月17日,江青在大寨又召集新华社、人民日报、北影等新闻、文艺界100多人发表讲话,她说:“毛主席发表评《水浒》的讲话,就是有所指的。宋江架空晁盖,现在有没有人架空主席呢?我看是有的。”
当天晚上,记者从大寨打回电话,如实汇报了发生在大寨的情况,穆青听了,顿感震惊,江青的矛头所向不是明明在攻击周总理和邓小平吗!
在新华社报刊大楼4楼东边的会议室,就是当时核心小组开会的地方。听取了从大寨回来的记者汇报后,全场鸦雀无声。
穆青首先打破了沉寂,他说此事重大,得向中央反映。
向谁反映呢?
穆青早为这事考虑过:向小平反映呢,不合适,江青是对着小平的,会让小平为难。
“要不要向主席报告?”穆青说,“以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名义?”
一向沉稳的朱穆之沉思一会儿,说:“这不好以组织的名义向主席反映。”
这时,总编室副主任李琴脱口而出:“个人反映呢?”
朱穆之说:“个人当然可以。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权利。”
以个人名义!穆青浑身涌起热浪。回到家里,他在屋里踱步,又作了几种最坏的设想。
为稳妥起见,穆青想再找人商量一下,找谁呢?他想到吴冷西。
吴冷西是他在延安《解放日报》时代的同事。此时,吴冷西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作。
车上,穆青拿出江青在大寨的讲话。“我手里有一份材料,是江青在大寨对一批新闻、文艺界人士的讲话。我觉得事情非常重要,必须马上报告中央,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吴冷西说:“你先把材料交给我,然后你下车先走,在家里等我的电话。”
吴冷西回到中南海的办公室,先把材料急急看了一遍,感到果然事关重大,又认真从头到尾细细再看,发现江青杀气腾腾,矛头很明显地指向邓小平,又影射周总理。吴冷西立即找到胡乔木。胡乔木看后,马上与吴冷西一同到邓小平家里,把材料交给邓小平。邓小平看后觉得这个材料非常重要,他说:“必须马上报告主席,但不能经过我,你们另想办法。要赶紧办。”
吴冷西跟胡乔木回到中南海办公室商量该怎么办,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很快打电话给穆青。
电话铃终于响了,穆青抓起电话,传来吴冷西沉稳的声音:“你还在新华社后门等我,我这就去。”
穆青上了吴冷西的车,当他知道邓小平已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激动之下,他早已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
怎样把材料送到毛主席手里?吴冷西思虑再三说:“你找一位新华社的外事记者,利用工作之便,在采访主席接见外宾之机,通过王海容、唐闻生直接把材料转到主席手里,这样中途不会发生什么意外。虽不是正式渠道,但准能办成。王海容对江青早有看法。”
找谁?穆青脑海里闪出了一个清瘦的女记者,她,就是李琴。
终于有了机会,毛主席在中南海室内游泳池的住所会见外宾,李琴参加报道,见到了当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海容,李琴就给她叙述了江青在大寨的表现,请她向主席汇报一下,王海容点头答应。
回来,李琴立即把情况通报给穆青。
又过一段,穆青说:“最好能搞个文字的东西,要主席批一下就好了。”于是穆青找记者加紧整理材料。
材料整好了。穆青写好一封信,在结尾署上自己的名字。朱穆之看过后也签了名。
10月8日,材料和信转到了李琴手里,她也毫不犹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就在毛主席接见外宾时,李琴把信交给王海容。
李琴回到总编辑见到穆青,穆青立即给吴冷西打电话:“事情已经办到了!”
然而,1975年的冬天很快到了。中国的政治气候也如寒潮袭来。
“反击右倾翻案风”越刮越紧,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11月的一天,在北京机场,王海容把信和材料退给了李琴,说:“现在形势变了,不好再送。”
“朱穆李事件”的过程,他们几乎是单线联系,每人都不知道全部内容,也没时间坐下来总结一下。
直到1996年10月20日,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上,吴冷西才向世人第一次公布这一秘密。
摘自《作家文摘》
- 关键字搜索:
- 状告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