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人为何缺乏语言交流技巧

 2004-05-21 20:2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一定有人不喜欢这个题目,觉得自己常被人夸口才好。口才好和交流技巧好与差是两回是。
  上到中国领导人,口才缺少魅力,用词千篇一律,象“再创辉煌”,“与时俱进”,耳朵快听烂了,反胃。交流技巧上更差劲。首长听惯了国内记者和风细雨的提问,面对海外记者的攻势,经常答非所问,或反问训斥。是没自信,是傲视凌人?我看是缺少基本功的训练。

  克林顿到北大演讲,每个学生的舌头都象长了刀子似的。克帅哥对答如流,不曾动一点肝火。面对全美民众尚能镇定自若地说谎,几个学生娃娃算什么。

  下到黎民百姓,好争论,斗嘴皮子,打口水仗,演员,主持人,导演,作家也不例外。近来读过冯小刚回忆录,整个侃爷众生相。冯导是影视圈出名侃神。为了与另一个侃仙王塑比高低,自传中花了大把时间炫耀两人如何大练吹捧人的嘴皮功,如何切磋捧人心得,如何把握让作家官僚王蒙破怒为笑的点穴功力。名人都把嘴斗烂了,何况普通百姓。

  几年前,梅西大学读MBA 的中国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争论之激烈,以至于动起拳脚,打伤了人,其他同学不得不报警。国内一所中学,几个学生在毕业前被学校开除,起因是同学之间争论毛泽东有几个女人,一方认定是6个,另一方咬准是7个,讲不通,两派人大动干戈,打得头破血流。

  我曾为一家大公司招募华人职员,我发现,95% 的申请者不会写自荐信,80% 的入选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见工,如何着装,如何对答。这不只是经验不足。中国人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中国的学校根本不教授语言交流技巧,奇怪!难道是天生的,难道能自学成材?你不教,学生会误以为能斗嘴皮子的同学口才好,纷纷效仿。也给那些嘴笨的学生好大的精神负担。也许这是为什么国内口吃的人比较多。实际上,在社会中好争论, 斗嘴皮,或假殷勤,客套谦恭,有时反而帮倒忙。

  而西方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比如说中学都有戏剧课,人人参与表演。课堂上鼓励学生演讲,示范口语交流技巧和使用形体语言。中学和大学都有交流技巧课程,大学里设有求职辅导课程,有很多课目都是探讨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 的。

  大学和中学都提倡学生合作精神(TEAMWORK),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共同解答课题。而在中国,老师往往反对小组学习,主张独立思考。好一个独立思考,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独立思考对学生毕业后与人共事有帮助吗?难道自己冥思苦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飞黄腾达吗?如此陈腐的教学方式造成同学之间沟通少,不知怎样听取同学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代人连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都不知道的缘故。

  以下举中国人交流技巧表现差的几种常见现象,看我说的对不对。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一:经常使用“但是”

  有人说话常带口头语,如这个,然后。台湾国语里的口头语是:不会呀,这个样子。香港人爱说:某呵,木机呀。而不少人喜欢发表高论之前,先说“但是”,即使他说的与对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象但是成了口头语。写文章或演讲,使用转折词是常事,令内容曲折生动。而交谈时过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语言交流技巧的表现。如果你去见工,使用“但是”会让面试人员反感和不耐烦;在社交场合,“但是”使对方情绪受挫,气氛变得压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会令听众欲言又止。

  我曾在移民局听见一位中国女学生与签证官谈话。每当签证官讲完,女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几乎每句前都说BUT(但是) 。签证官越来越急躁,最后忍不住打断她的话,说了句“NO BUT!”( 没有但是) 。

  英语里,为了避免说“但是”,经常用更平和的替代词,如我不认为(I DON‘T THINK),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可以这么看(PUT THIS WAY),我不会奇怪如果(I WONT BE SURPRISED IF ) 。政治家用词更是小心谨慎。老政客WINSTONPETERS的口头禅是:’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 让我告诉你吧) 。

  我观察到,早晨在英语课上,当地老师总会寒暄几句,老师要说天气挺好,下面的亚洲或中国学生就说:很冷呵!老师说大家昨天回答问题很踊跃,学生便说:好难呵!

  我询问了一些人,发现情不自禁地说“但是”不仅是习惯问题,而且是心态问题。人们喜欢用“但是”以示观点与人有别,或用来突出自己的位置,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语言交流趋向对立或静止。

  说起爱发火,我想起一个留学生,他说第一天到奥克兰机场,房东来接晚了,他当时真想宰了没见面的房东,并马上打电话回家,要买下一乘班机回国。火气好大呀!北京人爱抬杠全国闻名,什么事都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旁观者能发现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争论的目的不是弄清谁是谁非,而是挢劲抬杠。尤其在饭桌上,你贬我,我损你,争得目光炯炯。我有回与一对北京夫妇吃饭,怎么抬杠,我都不理,他老婆急了说,你们掰腕子吧!吃饭成了打擂台。我想起北京一句土话:见着悚人( 胆小的人) 压不住火。以强势压人,黑白分明,有你没我,非此即彼,是思路简单狭窄、缺少多元理念的表现。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二:爱插话

  有位新西兰老师问我:“为什么人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在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听众是美德,不仅表现教养和风度,而且不会错过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此理。

  有人能言善辩,油腔滑调,侃起来便滔滔不绝,很少听人家讲话。在人家讲话时常插嘴,不停地在脑里编排自己的话题,无意听人半句。意识上的单向交流令一些人养成独断专行、固执偏激的霸王脾气。

  有位老兄是实足的大侃,饭桌上根本没别人说话的分。他的独子读高中,刚好相反,能说半字不吐一字。每回一起吃饭,老兄偶尔会问:“儿子,学习怎么样?”儿子象没听见一样。性急的父亲接着说:“算了吧,让我替你说吧。”这位老兄哪里知道,他的口才发挥得越好,儿子的自闭心理越严重。侃侃而谈的人会象诗人一样自我陶醉,置别人的反映于不顾。

  我在私人聚会、商业宴会上或酒吧里,发现人们与熟人生人随意交谈,神情专注。他们谈的多是日常琐事,说得带劲,听得仔细。从不用话揶人。人们好象各个精通持续交谈的技巧,气氛轻松,无话不说,实际上交谈的持续性比谈话内容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 ,培养了他们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国酒吧越开越多,但愿人们不只是学人家怎么卖酒喝酒的。

  有些场合,插话是战术需要。如竞选时的辩论,政客们惯用插话来打乱和牵制对手的思路。打断对方发言又不失风度并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欢太多的火药味,而想心平气和地交谈,插话就成了冒失蹩脚的行为。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三:总说不,不知道

  记得有本书名叫“中国人学会向西方说不”。而据我所知,国外游客在中国旅游学得最快的中国话却是:不知道,没有。20年前是这样,因为老百姓被告知,外国人都是间谍,问什么都说不知道。而今,人们依然三字经不离口。问领导人ADS 或SARS,回答比提问还快:没有,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提问,售货员对顾客,居民对游客,老师对学生,司机对乘客,公务员对平民,不知道算是好听的。

  我常听见一些新移民不管当地人说什么,回答都是:“ENGLISH ,I DON ‘T KNOW”( 英语,我不知道) 。我曾问一位中国留学生,英语里什么词说得最多?她想了一下说:“ 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我问:“你认为他们说的最多的是I DON ‘ T KNOW ?”回答是:“嗯!”。

  有谁想过,常说不,没有,不知道,会令这种语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不知道的无为应变法,不光表现语言交流技巧的贫乏,也将导致一个民族、一代人的思维懒惰。

  英语里替代词有不少,如LET ME THINK( 让我想想) ,SORRY , I CAN‘THELP YOU( 对不起,我帮不到你) ,I CAN ASK MY FRIENDS( 我可以问一下我的朋友) ,I DON ’T THINK I AM A RIGHT PERSON TO ASK( 我不认为你找对了人) 。

  我对前国家党党魁BILLENGLISH 丢了宝座一点不吃惊。记得他在上届大选时第一次电视辩论,他一开口就是:I DON ‘T KNOW WHO…( 我不知道谁….)。竞选最忌讳对选民说你不知道,因为你应该什么都知道。如此不老练的党魁怎能赢得选民,怎能稳坐江山?

  对有权势的人说“不”需要胆量,候选人对选民说“不”需要格外谨慎;普通人之间说“不”则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象都无脑,不求甚解、回避苟且之风将滋长思维的惰性。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四:无故贬低对方

  有时我真不清楚有些人的心态,莫名其妙地贬低或挑剔别人,能得到什么满足?是取悦于人?还是取悦于己?

  同事穿新衣,便说:挺有型,但不适合我。

  朋友买新房,便说: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

  同学购新车,便说:车子不错,我邻居的车好象更高级。

  男友买礼物,便说:这么贵的礼物,你有钱怎的?

  朋友请吃饭,便说: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么样。

  老公见老婆打扮,便说:满脸皱纹,谁看呀!

  有人会说这么讲直来直去,很诚实。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欢这种诚实?这种诚实的挑剔没有实际意义。说者无意,听者不爽。与其说太诚实,不如说讲话技巧拙劣。

  孔子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大学》第八篇泰伯)心直口快,不讲究对人的道理,就变得尖酸刻薄。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五:面无表情,没反映,沉默不语

  我们中国人听人家讲话时,反映迟钝,面无表情。你说:不对,我的反映很快,我能对答如流。时刻准备反击不是我说的反映,更不是明智的交谈技巧。当人家讲话时,对每段话都做出反映,如:嗯,是呵,对呀,真的吗?并不表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对方会认为你在仔细听拧?

  我曾帮不少新来的朋友办理银行手续,他们在我翻译的时候,表情严肃,沉默不语。我提醒他们,听懂了应该说好;人家讲完了,应该说谢谢。有的说:我最后会说。而到了最后,却又忘说了。人家倒很会解释:嗨,我心里说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别人默默地谢自己。有多少中国家长经常教子女说谢谢,却很少对子女说谢谢。子女会认为,说谢谢太谦卑。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六:目光斜视,心不在焉

  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与人握手或交谈,要么目光他投,要么东张西望。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有这个毛病。与人交谈时目光恍忽,是很失礼的。眼神的交流不亚于口语的表达。在中国,官越大,眼睛越斜,看镜头比看人的眼睛更容易,可能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学校不纠正,上行下效,染上此症的人还不少哩。

  另外用偏词怪词,说话绝对( 如最好,特差) ,或模棱两可( 如还行,还可以) ,高声辩论,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现。善于使用语言交流技巧的民族,会令整体素质形象提高。真可惜,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忽略教授这些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

  有人说中国人含蓄,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同。我不认为语言交流技巧有种族和文化之分。语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现代人类交往频繁的需要,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古代,一个人的智慧和口才,有时会改变国家的命运。现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更关注个人的成败。人们平时遇见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场合,不同目的,语言的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当一个13岁的男孩干完家务后,写了帐单要母亲付工钱时,她也写了一个帐单,即从小到大花在儿子身上的钱,长长的数字加起来,最后,母亲在下面写了“等于零”。如果母亲当场把儿子臭骂一顿,那整个故事就不会充满人情味和智慧。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