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大熊猫都是那个憨态可掬的乖宝宝的形象,而实际上大熊猫并不是那么简单。下面还是让我们慢慢来说吧。
大熊猫,通常称熊猫,是属于猫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生长于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全世界现存大约1600只左右。
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不少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尔雅》中记载了熊猫的一种医药用途:熊猫皮有助于调理月经。书中说,貊(熊猫古名)以钢铁为食。其它古籍也提到食铁的习惯,例如《山海经》中记载:“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说文解字》中收有“貘”字,后代注解中也提到:“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以舌舔铁,须夷便数十斤。”在唐朝记载了唐太宗或者是武则天曾经赠送大熊猫和大熊猫皮送给日本天皇。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把用熊猫皮做睡垫、做膏药都大有益处。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朋友问起过,为什么两岸对大熊猫的称呼不一样呢?大陆叫熊猫,台湾叫猫熊。具体的原因,我也听说过几个版本,现在告诉大家的是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解释。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北碚博物馆展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定名为猫熊。由于中文使用者传统上通常都习惯右到左的写法,所以当时猫熊一词是以右到左的方式书写。在标准中文文法里,形容词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词的前面。由于熊猫被一般人认为属于熊科,因此猫是形容词,熊是名词。故,猫熊一词在中文文法上是对的。而在那个时候,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经开始习惯左到右的中文读法,所以当时重庆北碚博物馆所展示的“猫熊”字样就被大家误读成熊猫。从此以后,熊猫一词便开始先在四川一带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大陆人也就习惯了使用熊猫一词。1949年后,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去台湾,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现隔阂。故台湾一直使用原有的名字猫熊。
人们看到的国宝们一般都是懒懒地坐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对游客的热情招呼丝毫不加理睬,就是吃竹子时也是漫不经心。这样的场景使得大部分人产生两个对大熊猫的误解,一是大熊猫是脾气温和的动物,二是大熊猫是素食者。其实,大熊猫是极具野性的杂食动物。与其它一些凶猛的野生动物相比,大熊猫显得比较温顺和较少攻击性,但一旦被触怒,大熊猫的凶猛可能并不比虎豹逊色。熊猫性格孤僻,喜欢单独行动独自生活,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如果发现有入侵者进入了自己的领地,它会主动出击,变得具有攻击性。动物园中的大熊猫由于长期的圈养生活让它们逐渐失去了这些天性。
即使在动物园中也曾经发生过大熊猫攻击人类的事情。1958年左右,伦敦动物园得到的大熊猫“姬姬”就曾经在她的发情期突然对管理员马丹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把他打翻在地,骑在他身上,开始咬他的腿,幸亏救得快,马丹才逃脱了。在2004年,一名游客在北京动物园游玩时跳进熊猫馆,激怒了正在休息的大熊猫“吉妮”,“吉妮”奋勇的还击以保卫她的领土,结果该游客被咬伤。
而那些在野外直接观察大熊猫的研究人员可能是出于维护大熊猫温和形象的目的没有过多的提到这个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文章或者是访谈中还是有此类情况的记述的。北京大学的吕植博士曾目睹过一只叫“杉杉”的大熊猫将两个试图用大网捉它的年轻山民咬成重伤,遭遇过大熊猫“华阳”因恼怒吕植手中的相机而怒气冲天地前臂一挥,将身边一块足有百多斤重的大石头击下山坡。 “娇娇”是与吕植最为相知相熟的一只雌性大熊猫,但在她孕产期间,也同样性情暴躁冲向吕植,抓起一根枯木放进嘴里一通狠咬,木屑四散迸溅。而近几年来,大陆正在进行的大熊猫野外放养活动也是以大熊猫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具备捍卫自己领地的行为例如用咆哮甚至撕咬来驱赶所有进入它领地的人等等作为放养成功的标志之一的。其实这也只是对大熊猫野性的一点点描写,所以提醒各位,如果你有幸在野外偶遇大熊猫的话,那么千万别去招惹它,特别是在120无法到达的地方。
由于体态肥胖,大熊猫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笨拙的、慢吞吞的。其实,大熊猫一点也不笨,它们个个是爬树高手,而且在野外的奔跑速度极快。如果是在密林中以人类的奔跑速度是根本追不上它的。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爬树对捕食极为有利,还能躲避天敌。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是金猫、豺、豹和黄喉貂,幼仔和年老体弱者会受到致命的攻击。年轻体壮的大熊猫继承了祖先的凶猛性情,一旦被激怒就会勇猛还击。
如果各位还是无法相信大熊猫“本性狂野”的事实,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古籍中有关大熊猫的一些记载吧!据《史记-五帝记》中记载,在4000多年以前,黄帝率领自己的部落在阪泉大胜炎帝及其部落,在这次战争中他们就利用了驯养的虎、豹、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大军。在《尚书》和《诗经》中明确记载着大熊猫皮是给皇帝进贡的珍品。当时的人们认为貔是一种像虎豹一样威武的猛兽,他们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样勇敢,连军队打仗时都打着“貔”和“貅”的旗号,以震军威。而在《山海经》中则认为大熊猫具有锋利的牙齿,能够嚼食铜铁,所以称它们为“食铁兽”。到了汉武帝时期,宫人还把貘关在上林苑里放养,供皇帝打猎,把成功地猎杀到貘当成是勇敢的表现。没有人会认为猎杀到一只野兔是勇敢的行为,可想而知,在那个时候大熊猫给世人的是什么印象了。
竹子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但是人们也发现大熊猫有时会捕食小动物甚至是金丝猴打打牙祭。处于产仔前后的雌性熊猫有时也会对腐肉和骨头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年龄大些的人可能都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曾经发动捐款抢救因华桔竹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食物缺乏的大熊猫。但是后来发现,当一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会很容易的找到替代的食物资源,除非几种竹子都大面积开花枯死。
近年来的野外研究表明,造成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北京大学吕植博士的研究表明,近10年来由于保护措施的实行,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增长率为4.1%,比人类的增长率还要高,野生大熊猫的出生率比饲养大熊猫的出生率高2.54倍,出生率在熊科动物中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当代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不低于其它哺乳动物。理论上在200年内,人类如果不加干涉,有28只大熊猫就足够繁衍物种了。另外,在野外大熊猫生育双生子的几率接近50%。但是,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人类的干涉。野外“明星”大熊猫娇娇的遭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记者:娇娇还好吗?她现在几岁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它的现状?
吕植:不好呀!娇娇现在很不好,2001年的时候她被陕西省的人抓起来了,关在一个饲养场里。娇娇现在十六七岁了,被抓走的时候还带着她的第6个小仔。后来我们跟林业部反应,林业部和陕西省都强烈要求把娇娇放回去,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组织了“专家”进行评审,说娇娇太老了,不应该放归,有生命危险,而小仔是因为太小了也不能放归。这是一个挺可悲的事,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科学家的良心的问题。”(1989年以来,娇娇一直是北京大学潘文石等在野外进行观察、研究的对象。娇娇在11年里共生育了6个“孩子”。娇娇和她的孩子们多次在CCTV亮相,并成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多国科学杂志的“封面人物”。)@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的动物外交
2)穿越历史看熊猫
3)最后的熊猫
4)对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石的追踪报告
5)全球首只敞放大熊猫野性大发 06年有望放归野外
6)大熊猫专家吕植:“我的保护目标不仅仅是大熊猫”
- 关键字搜索:
- 清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