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源:認識熊貓

 2005-08-21 21:0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作者註: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前不久再次發生熊貓傷人事件,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看上去溫文爾雅的熊貓會如此凶猛呢?我想在這裡告訴大家真正的熊貓本性;其二,共黨最近利用熊貓做為外交手段拉攏國民黨妄想達到離間臺灣的目的,而我在這裡想提醒臺灣同胞的是大熊貓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可以在臺灣本地觀賞到熊貓絕對不是共黨的恩賜,那是做為中華民族成員的臺灣同胞應有的權利,而且也在此警告臺灣同胞就像不要認為熊貓是可愛的寵物寶寶一樣,你們必須知道遞過這個熊貓橄欖枝的那隻手是屬於一個殺人魔王的。筆者才疏學淺,如果專業知識有所疏漏還是請諒解。)

在絕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大熊貓都是那個憨態可掬的乖寶寶的形象,而實際上大熊貓並不是那麼簡單。下面還是讓我們慢慢來說吧。

大熊貓,通常稱熊貓,是屬於貓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現存大約1600只左右。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不少關於大熊貓的記載。《爾雅》中記載了熊貓的一種醫藥用途:熊貓皮有助於調理月經。書中說,貊(熊貓古名)以鋼鐵為食。其它古籍也提到食鐵的習慣,例如《山海經》中記載:「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也。」《說文解字》中收有「貘」字,後代註解中也提到:「貊獸,毛黑白臆似熊而小,以舌舔鐵,須夷便數十斤。」在唐朝記載了唐太宗或者是武則天曾經贈送大熊貓和大熊貓皮送給日本天皇。在《本草綱目》中認為把用熊貓皮做睡墊、做膏藥都大有益處。

說到這裡想到一個朋友問起過,為什麼兩岸對大熊貓的稱呼不一樣呢?大陸叫熊貓,臺灣叫貓熊。具體的原因,我也聽說過幾個版本,現在告訴大家的是其中一個比較公認的解釋。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而在那個時候,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大陸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臺灣,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臺灣一直使用原有的名字貓熊。

人們看到的國寶們一般都是懶懶地坐在動物園的籠子裡,對遊客的熱情招呼絲毫不加理睬,就是吃竹子時也是漫不經心。這樣的場景使得大部分人產生兩個對大熊貓的誤解,一是大熊貓是脾氣溫和的動物,二是大熊貓是素食者。其實,大熊貓是極具野性的雜食動物。與其它一些凶猛的野生動物相比,大熊貓顯得比較溫順和較少攻擊性,但一旦被觸怒,大熊貓的凶猛可能並不比虎豹遜色。熊貓性格孤僻,喜歡單獨行動獨自生活,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如果發現有入侵者進入了自己的領地,它會主動出擊,變得具有攻擊性。動物園中的大熊貓由於長期的圈養生活讓它們逐漸失去了這些天性。

即使在動物園中也曾經發生過大熊貓攻擊人類的事情。1958年左右,倫敦動物園得到的大熊貓「姬姬」就曾經在她的發情期突然對管理員馬丹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把他打翻在地,騎在他身上,開始咬他的腿,幸虧救得快,馬丹才逃脫了。在2004年,一名遊客在北京動物園遊玩時跳進熊貓館,激怒了正在休息的大熊貓「吉妮」,「吉妮」奮勇的還擊以保衛她的領土,結果該遊客被咬傷。

而那些在野外直接觀察大熊貓的研究人員可能是出於維護大熊貓溫和形象的目的沒有過多的提到這個問題,但是在他們的文章或者是訪談中還是有此類情況的記述的。北京大學的呂植博士曾目睹過一隻叫「杉杉」的大熊貓將兩個試圖用大網捉它的年輕山民咬成重傷,遭遇過大熊貓「華陽」因惱怒呂植手中的相機而怒氣衝天地前臂一揮,將身邊一塊足有百多斤重的大石頭擊下山坡。 「嬌嬌」是與呂植最為相知相熟的一隻雌性大熊貓,但在她孕產期間,也同樣性情暴躁衝向呂植,抓起一根枯木放進嘴裡一通狠咬,木屑四散迸濺。而近幾年來,大陸正在進行的大熊貓野外放養活動也是以大熊貓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具備捍衛自己領地的行為例如用咆哮甚至撕咬來驅趕所有進入它領地的人等等作為放養成功的標誌之一的。其實這也只是對大熊貓野性的一點點描寫,所以提醒各位,如果你有幸在野外偶遇大熊貓的話,那麼千萬別去招惹它,特別是在120無法到達的地方。

由於體態肥胖,大熊貓給人的感覺往往是笨拙的、慢吞吞的。其實,大熊貓一點也不笨,它們個個是爬樹高手,而且在野外的奔跑速度極快。如果是在密林中以人類的奔跑速度是根本追不上它的。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爬樹對捕食極為有利,還能躲避天敵。大熊貓的天敵主要是金貓、豺、豹和黃喉貂,幼仔和年老體弱者會受到致命的攻擊。年輕體壯的大熊貓繼承了祖先的凶猛性情,一旦被激怒就會勇猛還擊。

如果各位還是無法相信大熊貓「本性狂野」的事實,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古籍中有關大熊貓的一些記載吧!據《史記-五帝記》中記載,在4000多年以前,黃帝率領自己的部落在阪泉大勝炎帝及其部落,在這次戰爭中他們就利用了馴養的虎、豹、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大軍。在《尚書》和《詩經》中明確記載著大熊貓皮是給皇帝進貢的珍品。當時的人們認為貔是一種像虎豹一樣威武的猛獸,他們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樣勇敢,連軍隊打仗時都打著「貔」和「貅」的旗號,以震軍威。而在《山海經》中則認為大熊貓具有鋒利的牙齒,能夠嚼食銅鐵,所以稱它們為「食鐵獸」。到了漢武帝時期,宮人還把貘關在上林苑裡放養,供皇帝打獵,把成功地獵殺到貘當成是勇敢的表現。沒有人會認為獵殺到一隻野兔是勇敢的行為,可想而知,在那個時候大熊貓給世人的是什麼印象了。

竹子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但是人們也發現大熊貓有時會捕食小動物甚至是金絲猴打打牙祭。處於產仔前後的雌性熊貓有時也會對腐肉和骨頭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年齡大些的人可能都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曾經發動捐款搶救因華桔竹大面積開花枯死造成食物缺乏的大熊貓。但是後來發現,當一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會很容易的找到替代的食物資源,除非幾種竹子都大面積開花枯死。

近年來的野外研究表明,造成大熊貓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還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北京大學呂植博士的研究表明,近10年來由於保護措施的實行,野生大熊貓數量的增長率為4.1%,比人類的增長率還要高,野生大熊貓的出生率比飼養大熊貓的出生率高2.54倍,出生率在熊科動物中處於中等水平。而且當代大熊貓的遺傳多樣性也不低於其它哺乳動物。理論上在200年內,人類如果不加干涉,有28只大熊貓就足夠繁衍物種了。另外,在野外大熊貓生育雙生子的機率接近50%。但是,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人類的干涉。野外「明星」大熊貓嬌嬌的遭遇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記者:嬌嬌還好嗎?她現在幾歲了?給我們介紹一下它的現狀?

呂植:不好呀!嬌嬌現在很不好,2001年的時候她被陝西省的人抓起來了,關在一個飼養場裡。嬌嬌現在十六七歲了,被抓走的時候還帶著她的第6個小仔。後來我們跟林業部反應,林業部和陝西省都強烈要求把嬌嬌放回去,得到的答覆卻是他們組織了「專家」進行評審,說嬌嬌太老了,不應該放歸,有生命危險,而小仔是因為太小了也不能放歸。這是一個挺可悲的事,這個問題觸及到了科學家的良心的問題。」(1989年以來,嬌嬌一直是北京大學潘文石等在野外進行觀察、研究的對象。嬌嬌在11年裡共生育了6個「孩子」。嬌嬌和她的孩子們多次在CCTV亮相,並成為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多國科學雜誌的「封面人物」。)@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的動物外交
2)穿越歷史看熊貓
3)最後的熊貓
4)對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潘文石的追蹤報告
5)全球首只敞放大熊貓野性大發 06年有望放歸野外
6)大熊貓專家呂植:「我的保護目標不僅僅是大熊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