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总是刨根问底,追寻物理学的或者哲学的终极解释。对运动和力的认识,我们最终追寻到物质自身;对物质的结构、组成的认识,我们力图找到构成宇宙万物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原子”。
我们很难乞求一个新现象的猛然发现能带给物理学光明的前景,因为无论是对宏观宇宙的观测,还是微观粒子物理学实验都要我们付出昂贵的代价;更何况实验原理本身又是由旧的、庞杂的物理学理论为基础,实验现象的新发现只能是间接的又间接的,带给我们的认识只能是推测的,甚至是猜测的结果。
德谟克利特以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今天,我们似乎发现了这种“原子”的存在--频率为1的、质量最小、能量最小的光量子的存在,它以固定的光速在虚空中永恒地运动着,正是这种基本的光量子构成了其它不同大小的光子,构成了电子、质子、中子等一切物质粒子。
亚里斯多德以为,物体的初始状态是静止的,力是物质运动的原因。今天在我们看来,一切物质自身都处于运动状态,一定质量m(物体所含基本物质的多少)的物体永远保持不变的运动量mc2;力的功效在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内、外运动的转化(mc2=mv2 mu2)及其方向的改变。亚里斯多德的“不被任何别的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不再有哲学或物理学上存在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宇宙物质都是不被推动的永动者。亚里斯多德相信绝对的空间和时间的存在,他以“一张平整的白纸”为固定的背景来描述物质世界。现在看来,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哲学上来说,要想看清物质的结构组成、物质的运动以及力的本质,我们还真的离不开这张平整的的白纸--固定的背景--绝对的时、空观念。
牛顿以为,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并称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为惯性,用惯性质量来表征这种属性的大小;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用数学式f=ma来表达力和物体运动改变的关系。在牛顿力学中,根本无须对物质的结构组成进行广泛的自然哲学的思考,任何物体都被抽象成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刚体,在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形状并把质量看作集中在一点的物体,最终物体被抽象成质点,于是牛顿力学中的物体只是一种被动感受力的,僵死的物质。牛顿力学最为关注的是物体的运动改变和它受到的力,并不在乎物体自身的结构组成、自身的运动状态以及物质自身如何感受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的改变。尽管牛顿相信绝对运动的存在,但是描述绝对运动的固定背景已经动摇。今天,在我们看来,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改变都与物体的自身的结构相关,正如正、负电子不同的运动结构才决定了它们的差别;力对物质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物质的结构运动--内、外运动的相互转化来实现的。如果不承认物质自身的运动结构,我们根本就无法真正认识物质、运动和力的本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的存在,但他并不真正理解引力的本质!今天,我们把引力归结为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物质天生的,固有的属性,因为我们清楚了力的作用本质--相互改变运动结构--物质内、外运动的转化,根本不存在物质或能量由此及彼的传递。
爱因斯坦未能摆脱力和运动的关系的限制,和牛顿一样忽视物质的自身结构和物质自身的运动,他把相对运动放在了物质本体的位置,从根本上否定了物质的运动。电、磁现象的新发现越来越明显的揭示了物质的运动与物质自身的运动结构相关性,物质的力与物质自身的运动结构相关性,但是爱因斯坦则把电磁现象所揭示的物质自身的结构运动(v 、u=(c2-v2)1/2)和物质的运动的这种相关性((1-v2/c2)1/2)看作是一种新的时、空结构和物质运动的相关性。总之,无论是在牛顿还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观念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对物质自身的运动结构的忽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物理学沿着力和运动的关系这条道路的已经走到了尽头,越来越多的疑问都集中到了物质自身!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运动怎样相关?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力了又是怎样的相关呢?物质的结构和它的运动状态相关,物质的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同时决定了物质的运动结构状态(v2 u2=c2);物质的运动结构又决定物质力的属性,正如正、负电荷的力的方向以及大小都与带电粒子的运动结构相关;另一方面,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质的运动结构,从而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给物理学的关于时空观念的变革,只不过是把亚里斯多德的那“一张平整的白纸”折皱后又涂抹上了其它的颜色。这,对我们理解宇宙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用处,因为,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去描述宇宙,首先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宇宙;之所以要去臆想时、空的种种属性,那是因为物理学对物质本身还不够了解。
- 关键字搜索:
- 也许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