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共搞春晚,其用意也不在与民同乐,而是用“大联欢”制造“盛世”的假象,欺骗人民,麻痹外界。试问,“下岗”工人,失学儿童,土地被侵占的农民,拿不到钱的民工,拆迁户,被迫害的异议人士、信仰团体成员等等被暴政残害的人们,有没有心情去听什么《好日子》、《走进新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实生活中是比这还要大、强烈的的反差,中共却想用“大联欢”、“同唱一首歌”的手法轻松遮掩过去,这是它的如意算盘。其实就是掩耳盗铃,骗不了别人,只好勉强说服自己相信。
就艺术水平来看,央视也是失败的。近年央视春晚屡屡增加“语言类节目”的比例,这是为什么呢?是观众水平低,欣赏不了歌舞这种高水平的节目吗?那为什么杨丽萍的舞蹈大家看了都说好呢?表现神、佛题材的舞蹈,去年那个千手观音,不是也很受欢迎?这些不都是歌舞类的吗,为什么不增加它的比重呢?
中共的文艺政策是政治高于一切,政治渗透艺术,歌曲、舞蹈都用来说谎、煽情,那谁还爱看呢?虽然他的形式很精致,但改变不了其谎言的本质。什么《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唱起来可能很感人,但是老百姓是发自内心的不愿意听。有一个名词叫“晚会歌曲”,就是指这些专门为各种各样晚会创作的歌曲,唱一遍就拉倒,用过就扔。这不是不得人心,写不出好歌吗?尽管过后没什么印象,但当时听起来却是枯燥、乏味,当然观众就要逃离。
那么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一个是请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港台歌星加盟助阵,用流行歌曲充充门面,过去它是反对这个的,现在则采取拉的统战的手法。可是港台歌曲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离党文化远,带“人味”,不是中共那种生硬的、把人变成机器的洗脑歌曲。一旦流行音乐这种形式和党文化走的近了,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这条路走不通。但是却用这个思路上捧红了一个人,她就是以唱《好日子》等歌而知名的某女歌星。这个歌星与前中共总书记的不正当关系,象征着流行音乐与党文化的结合、被利用。从事流行音乐这个工作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这样就只好增加“语言类节目”了,因为语言最贴近生活,希望这样能打动观众。其实呢,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需要专门的技能,这个技能不是很简单的东西。这里不谈传统文化关于“礼乐”的论述,搞这些都需要专门练习,是正统技能,这些东西能够表现美好,表现善。而所谓的“语言类节目”门槛就比较低,只要会说话就行,再揣摩、迎合人的心理,挖苦、嘲笑某些人和事,表现的是不健康的东西,其实这是道德下滑的表现。但是小品演员的走红,却看的央视主持人心里都痒痒,也纷纷插足小品表演,加入其中,披挂上阵,自诩多才多艺。
央视主持人对小品的偏好还催生了一种现象,就是在表演中穿插进男、女主持人的名字,虚实结合,打情骂俏。这个手段,看过春晚的人应该能回想起来。不知道这个是谁发明出来的,反正他们觉得挺新鲜、很好玩,其实一点也不好玩。某著名男主持人,在某小品中被称作“xxx就是我的梦中偶像”、“我要见xxx”,人们看了哈哈一乐。没想到过几年,这个主持人果然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弄的官司缠身,丑闻不断。不幸而言中了。
但小品演员却乐此不疲,仍旧大量使用这种搞笑方法。不然怎么能把观众逗乐了呢?表演“老实人上当”,以博三笑,谁能说清可笑之处何在呢?今年更把嘲笑对象指向,嘲笑“农民”写书,说其颠倒黑白。好象农民写书是一个很可笑的事,农民能颠倒黑白,而不是当权者颠倒黑白。既然农民写书很可笑,那《中国农民调查》是一本写农民的书,能不能拿到春晚上说说呢?不能。我看有的演员在上边真是鼓耳挠腮,挖空心思,想逗观众笑,恨不得走下舞台,亲手骼支观众了。不如下次再搞晚会,观众每人发一个挠痒痒的工具,需要配合的时候,就挠两下,以示笑声不断。
相声,也被划分到语言类节目里,但近来已经基本被踢出春晚了。因为相声定位在幽默与讽刺,不利于安定团结,有文件规定说相声不能搞讽刺。讽刺能干些什么?最多针砭一下不良现象,发发牢骚。这都能影响安定团结,那这个安定也太假了吧?所以增加“语言类节目”也是走不通啦。
央视春晚每况愈下,前几年就有人琢磨这个事,研究对策,其实不清理党文化,这个晚会怎么办也办不好。海外的新唐人电视台,搞的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在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日益扩大影响,深入民心,就是因为摆脱了党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明证,好与坏的对比是鲜明的,新唐人的新年晚会是全球华人应该看的节目。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央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