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2004年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后来愤然离家出走,至今没有音信,母亲已双目失明。提起儿子伤心不已。家里至尽还背着供儿子读大学的外债,“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
“永乐馄饨店”,在一块醒目的“用人单位”招牌前,青海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磊停住了,这家小吃店是他暑假打工端盘子的地方。老板很热情,“小王,到我这边干吧。别人一个月给350元,我给你400元,包吃包住!”王磊没敢应声,拔腿跑了。
“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王磊看上去很难过。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他,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
青海省属高校的学生中,像王磊这样家庭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贫困生,约占半数。
在“读书改变全家命运”的感召下,西部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村家庭,不惜透支家庭后几十年的收入供子女上大学。大学学费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巨额投资。可“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打破了他们的梦,也使两代人深陷债务泥潭。
“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
在4月8日的非公企业专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了一长串“非传统意义”的用人单位——
天然居菜馆、豪门足浴、排骨面片馆、贾三包子馆、美容美发店、极速网吧……
就业岗位——
导购员、沙锅师、饺子师、点餐员、传菜工、配菜工……
郁金香餐饮服务公司的桌子前挤满报名的女大学生。中年主管扯着嗓子喊:“女生要求1米60以上,当服务员,一个月350元。要会跳舞、唱歌,每表演一次加50元!”
一家家具中心的店铺在招儿童套房的导购员,有六七个女生抢着填表。一个女生和招聘官对话:
“你们有没有‘三金’啊?”“私企都没有,你不知道吗?”
“试用期多长?”“这可说不准,得看你表现。”
这女生是平面设计专业,“学校不出名,我也没信心找到好工作,家里再也没办法拿出钱了。”
招聘会上,一个学生劝同学去保安公司,“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只要收入能养活自己就成,别想那么多了。”
“和初中生、高中生同样低的工资可以招到大学生,饭馆、餐厅何乐而不为?”阶梯英语公司负责招聘的马主任说,“我最纳闷的是,大学生争当超市收银员!”
在青海师范大学门口,王磊指着一辆校车说,“这辆车每天都在西宁的3所大学来回跑,送同一拨老师巡回上课,师资太缺了。”即便如此,这所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已经膨胀到超过师范生。王磊入学那年交学费,从早上开始排队,一直到夜里12时还没轮到,“腿都麻了”。
“我们专业的老师全是从历史系调过来的,上课时说着说着就绕到历史上去了。”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应届生李文秀说。
因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青海很难找到合适岗位,2004年起该专业停招。2002年入学的李文秀现在边实习边找工作,“实习就是在麻将馆洗麻将。”一次次求职受挫后,她郁闷不已,“我们简直就是牺牲品。”
计划招生人数大于考生人数
民盟青海省委调研课题组不久前完成的对青海省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民和、化隆、循化、互助等6县的农村大学生状况调研显示——
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回到海东地区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共计8863人,截至2005年6月,尚有5900人待业。其中,乐都县、平安县的待业率分别高达82.8%和9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海省教育厅招生办主任战斗告诉本报记者,近几年青海省的高考升学率从扩招前的不足50%一跃升至80%以上,2003年更高达88%,其中乐都一县达100%,当年,青海省高考录取率位居全国第一。而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只是60.1%。
青海省教育厅一位官员透露,由于省内大学和省外大学近年频频扩招,像青海这样的人口小省,一度出现高校计划招生总人数竟大于青海考生总人数的怪现状。为了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分数线只好逐年下降,总分刚过200分也可以上大专。大学几乎是无门槛,想上就上,这在外省是难以想象的。
紧随高升学率之后的,却是低就业率。在升学率一度高达88%的青海,2003年9月底省属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却只有45.9%,2004年为58%。青海大学一位教授特别强调,就业特别困难的那些学生,其实就是大学扩招后涌入省属高校的农家子弟,“限于地方财力,青海高校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这个扩招的成本只好让农民自己承担了。”
扩招使这些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但是因为基础薄弱,他们中很少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大多数都被扩招进了一般地方院校,而这些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本来就差,学生短期内聚集后更加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大量农村生源毕业生也就难以就业,众多企盼富裕的农民家庭重新退回了贫困境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谁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