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一个巨大的人才来源。输出的人才主要来自香港,香港人因担忧1997年主权移交而产生的政治不确定性纷纷远走他乡。但随着主权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迁居海外的香港人又开始回流。
在中国内地,一场类似的“凤还巢”大戏也正在上演。2005年,从海外回流的人才达到3万人,大大高于1999年时的7000人。
竞相吸引“海归”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级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海外的留学人员返回祖国,它们纷纷营造适合海外归来人员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还向这些“海归”提供资助。
中国科学院目前正向其从海外引进的人才提供人民币200万元的资助,其中20%可直接成为受资助人的工资。引进人才还可获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终身职务、住房,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由研究生(往往是国内培养的)和其他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等。
教育部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间,共奖励了2218名归国教师,奖金共计人民币1.44亿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诚资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学者从海外回国,他们成为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地方政府也在竞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励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工作、为孩子提供国际学校、允许保留外国公民身份的居住证等等。多数大城市和省城还设立专区,为海外学者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北京和上海各有14个这样的专区。
“海归”素质遭质疑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中国是否成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回国?数据看来并未支持这种论断。而且,有种看法认为,回国的都是在国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国科学院东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神经学家饶毅认为,在美国有800至100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这些人不太可能回国。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表示,我们的发现印证了饶毅的观点。实际上,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让高级人才归国只是第一步,而留住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海归”带来新问题
那么归国学子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政府官员称,在2005年回国的3万人中,有50%只完成了本科或一年制硕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国)。
许多官员将此归咎于英国,那里只将中国学生视为劣质大学的外汇收入来源,他们一毕业即遭抛弃,只能在没有接受什么职业培训的情况下回到中国。
来源: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一个巨大的人才来源。输出的人才主要来自香港,香港人因担忧1997年主权移交而产生的政治不确定性纷纷远走他乡。但随着主权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迁居海外的香港人又开始回流。
在中国内地,一场类似的“凤还巢”大戏也正在上演。2005年,从海外回流的人才达到3万人,大大高于1999年时的7000人。
竞相吸引“海归”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级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海外的留学人员返回祖国,它们纷纷营造适合海外归来人员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还向这些“海归”提供资助。
中国科学院目前正向其从海外引进的人才提供人民币200万元的资助,其中20%可直接成为受资助人的工资。引进人才还可获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终身职务、住房,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由研究生(往往是国内培养的)和其他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等。
教育部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间,共奖励了2218名归国教师,奖金共计人民币1.44亿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诚资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学者从海外回国,他们成为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地方政府也在竞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励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工作、为孩子提供国际学校、允许保留外国公民身份的居住证等等。多数大城市和省城还设立专区,为海外学者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北京和上海各有14个这样的专区。
“海归”素质遭质疑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中国是否成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回国?数据看来并未支持这种论断。而且,有种看法认为,回国的都是在国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国科学院东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神经学家饶毅认为,在美国有800至100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这些人不太可能回国。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表示,我们的发现印证了饶毅的观点。实际上,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让高级人才归国只是第一步,而留住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海归”带来新问题
那么归国学子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政府官员称,在2005年回国的3万人中,有50%只完成了本科或一年制硕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国)。
许多官员将此归咎于英国,那里只将中国学生视为劣质大学的外汇收入来源,他们一毕业即遭抛弃,只能在没有接受什么职业培训的情况下回到中国。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