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一家研究所的所長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學者裡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會選擇留在海外。
歸國人員的素質如何?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只有少部分「海歸」是犧牲了高工資或穩定的工作而回國,其中擁有創新研究專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西方國家一個巨大的人才來源。輸出的人才主要來自香港,香港人因擔憂1997年主權移交而產生的政治不確定性紛紛遠走他鄉。但隨著主權移交工作的順利進行,遷居海外的香港人又開始回流。
在中國內地,一場類似的「鳳還巢」大戲也正在上演。2005年,從海外回流的人才達到3萬人,大大高於1999年時的7000人。
競相吸引「海歸」
從中央到地方,中國各級政府一直積極鼓勵海外的留學人員返回祖國,它們紛紛營造適合海外歸來人員的政治環境和文化氛圍,還向這些「海歸」提供資助。
中國科學院目前正向其從海外引進的人才提供人民幣200萬元的資助,其中20%可直接成為受資助人的工資。引進人才還可獲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終身職務、住房,配備現代化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由研究生(往往是國內培養的)和其他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等。
教育部的「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間,共獎勵了2218名歸國教師,獎金共計人民幣1.44億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誠資助的「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學者從海外回國,他們成為重要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地方政府也在競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勵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補貼、解決配偶工作、為孩子提供國際學校、允許保留外國公民身份的居住證等等。多數大城市和省城還設立專區,為海外學者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北京和上海各有14個這樣的專區。
「海歸」素質遭質疑
歸國人員的素質如何?中國是否成功吸引了最優秀的人才回國?數據看來並未支持這種論斷。而且,有種看法認為,回國的都是在國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國科學院東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長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學者裡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會選擇留在海外。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饒毅認為,在美國有800至1000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擁有獨立的實驗室,這些人不太可能回國。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表示,我們的發現印證了饒毅的觀點。實際上,調查顯示只有少部分「海歸」是犧牲了高工資或穩定的工作而回國,其中擁有創新研究專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讓高級人才歸國只是第一步,而留住他們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海歸」帶來新問題
那麼歸國學子的數字說明瞭什麼呢?政府官員稱,在2005年回國的3萬人中,有50%只完成了本科或一年制碩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國)。
許多官員將此歸咎於英國,那裡只將中國學生視為劣質大學的外匯收入來源,他們一畢業即遭拋棄,只能在沒有接受什麼職業培訓的情況下回到中國。
来源:
歸國人員的素質如何?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只有少部分「海歸」是犧牲了高工資或穩定的工作而回國,其中擁有創新研究專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西方國家一個巨大的人才來源。輸出的人才主要來自香港,香港人因擔憂1997年主權移交而產生的政治不確定性紛紛遠走他鄉。但隨著主權移交工作的順利進行,遷居海外的香港人又開始回流。
在中國內地,一場類似的「鳳還巢」大戲也正在上演。2005年,從海外回流的人才達到3萬人,大大高於1999年時的7000人。
競相吸引「海歸」
從中央到地方,中國各級政府一直積極鼓勵海外的留學人員返回祖國,它們紛紛營造適合海外歸來人員的政治環境和文化氛圍,還向這些「海歸」提供資助。
中國科學院目前正向其從海外引進的人才提供人民幣200萬元的資助,其中20%可直接成為受資助人的工資。引進人才還可獲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終身職務、住房,配備現代化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由研究生(往往是國內培養的)和其他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等。
教育部的「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間,共獎勵了2218名歸國教師,獎金共計人民幣1.44億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誠資助的「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學者從海外回國,他們成為重要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地方政府也在競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勵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補貼、解決配偶工作、為孩子提供國際學校、允許保留外國公民身份的居住證等等。多數大城市和省城還設立專區,為海外學者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北京和上海各有14個這樣的專區。
「海歸」素質遭質疑
歸國人員的素質如何?中國是否成功吸引了最優秀的人才回國?數據看來並未支持這種論斷。而且,有種看法認為,回國的都是在國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國科學院東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長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學者裡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會選擇留在海外。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饒毅認為,在美國有800至1000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擁有獨立的實驗室,這些人不太可能回國。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表示,我們的發現印證了饒毅的觀點。實際上,調查顯示只有少部分「海歸」是犧牲了高工資或穩定的工作而回國,其中擁有創新研究專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讓高級人才歸國只是第一步,而留住他們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海歸」帶來新問題
那麼歸國學子的數字說明瞭什麼呢?政府官員稱,在2005年回國的3萬人中,有50%只完成了本科或一年制碩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國)。
許多官員將此歸咎於英國,那裡只將中國學生視為劣質大學的外匯收入來源,他們一畢業即遭拋棄,只能在沒有接受什麼職業培訓的情況下回到中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