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专栏】豪华的大剧院PK没落的图书馆
坐落地上海浦东日晷广场的东方艺术中心,投资高达11.4亿元,占地2.3万平方米,设计者则是在北京垒“坟包”的那位著名的法国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这幢建筑外形犹如一朵巨大的白莲花,“花瓣”由3个球体的截断部分组成,半径长短错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勾勒出数十条回旋流动的轮廓线。建筑外表采用玻璃幕墙,在白天和夜晚都将显得玲珑剔透;而内墙则将采用褐、红、黄、灰的各色陶砖,由下往上颜色逐渐变浅,与天空融为一体。陶砖表面的粗糙反光,再加上自然的釉变和龟裂的花纹,使墙面呈现犹如树皮皱褶般的质感。此外,在白天不甚显眼的砖块能在夜晚闪闪发光,令剧场内部酷似悬浮在空中的彩色果核。这座建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将被近万平方米的园林密密围绕。人们置身其中将看不到周围建筑,而徜徉于绿树蓝天之间。艺术中心内部则由一个2000座的交响乐大厅、一个1100座的中剧场和一个300座的小演奏厅以及部分艺术交流培训区域组成。其中仅舞台设施设备就高达亿元,并且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舞台声光设备,采用国内剧场最先进的数字调音台和无线PDA常规灯调光台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可满足交响乐、芭蕾、音乐剧、歌剧、戏剧等各种演出之需要。
如此美仑美奂,足可以“赶美超英”,只是使用次数少得可怜。仅以冰上舞台来说,则很少启用。还是在去年夏天,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访华时曾首次启用,让观众叹为观止,但截止目前,就用了这一次。少有用武之地的,还有音乐厅的管风琴设备。这些设备从奥地利定制、堪称国内之最,迄今只用过7次。然而,与日常维护费用相比,这还不算什么,起码用的次数少,折旧速度还慢呢。仅以保洁为例,装饰东方艺术中心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最高处达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耗时两个月;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洗一次得4万元。电费更是占“东方”全部开销的1/3,平均每天维护成本就高达9万元。
尽管剧院实施了高票价的方法来化解“东方”的成本压力,但显然此举是非常短视的,它拒普通百姓于千里之外,无法广泛地惠及市民,必会招致社会的大规模诟病。而上海市有关方面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低票价”,让更多人享受先进的文化设施,并每年由政府提供近900万元的经费资助,但即便如此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每天高昂的维护成本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显然,豪华剧院透射出的是一种末日的浮躁,不合实际的贪大求洋,陷入了城市发展盲目攀比“国际惯例”的恶性循环之中。毋庸讳言,“大剧院”之所以流行走“豪华路线”,根子在于城市决策者把此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视为城市形象的“名片”,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对外赚足了“面子”;另一方面,自家捞足了“票子”,真可谓是“名利双收”呀。上海“东方”虽说是个典型,但决不是个案,大陆已建和在建的豪华大剧院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
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大陆公共图书馆越来越少,一些图书馆因为经费不足,纷纷改建为咖啡厅、酒吧等娱乐经营性场所,而一些图书馆即便开门,也是书籍陈旧不更新、环境恶劣,冷冷清清地没有读书的氛围。是大陆人民不爱读书了吗?不错,现在爱读书的人是少了,但有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不信您周末假日去书店看看,一个个站着出神翻阅书籍的疲倦背影,就是一个明证。问题在于,城市管理者无视这种大众需求,对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太少,钱都花在建设规模庞大、世界一流的“大剧院”上了。其实,豪华大剧院所提升出的城市文化品位只是一种假象!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设施的遍地开花,才是城市文化层次提高的最好表征———连一个中学生都能知晓的道理,难道城市管理者不懂吗?
归根结蒂,豪华大剧院不应只是拿来观赏的,更是要拿来用的。众所周知,剧院是文艺演出的平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载体,说通俗点,就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场所。因而,大众化的票价和大众化的娱乐才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础,而非富丽堂皇让人退避三舍,成为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利用率低得可怜的城市豪华建筑仍在大陆不停地开工建设。看来,“老爷”们的欲壑难填呀。(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天
來源: 原创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m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