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舞(三):抑扬蹈厉的《秦王破阵乐》舞

《旧唐书· 志第八》记载,贞观元年(626年),唐太宗宴请群臣,席间演奏了秦王破阵之曲,这就是《秦王破阵乐》。它是在李世民尚为秦王、征伐四方时,将士们为赞颂秦王的辉煌武功,在旧曲《破阵乐》的基础上创作的。当时的歌词是:“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当唐太宗首次听到这首乐曲时,对左右大臣说:“朕昔在籓,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贞观七年,唐太宗让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作歌辞,自己亲制《破阵乐舞图》,更名《七德》之舞,并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根据该图,乐队的布局是: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著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做出打仗的态势。舞者身披银甲,手中持戟。(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舞队舞动时,“抑扬蹈厉”,观者无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

《秦王破阵乐》自此成为唐代最著名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高宗时期,《秦王破阵乐》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该舞蹈成为唐王朝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

《秦王破阵乐》的声名甚至远播印度、吐蕃、日本等。据说唐高僧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在羯若鞠阇国,见到戒日王,他用十分钦慕的口吻与玄奘谈到唐太宗与《秦王破阵乐》:“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玄奘行至迦摩缕波国,见到拘摩罗王。拘摩罗王曰:“善哉!……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玄奘答:“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位名叫粟田正人的日本遣唐使将《秦王破阵乐》带到了日本,日本雅乐舞蹈中至今保存有《秦王破阵乐》。《新唐书·吐蕃列传(下)》记载,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即《秦王破阵乐》产生195年时,唐朝与吐蕃结盟。当唐使者到达吐蕃参加结盟仪式时,吐蕃就演奏《秦王破阵乐》,以示仪式之隆重。
本文留言

作者木木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