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集我们介绍了半神文化,了解到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和拥戴。五帝对天下的治理都是以德为 上,管理较为松散。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传贤”的原则,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后,把帝位传给符合贤能条件的人。
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人们都为此十分忧愁。尧便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众人推举了鲧。但是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鲧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舜继承帝位后,决定任用鲧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舜帝去世后,夏族的首领禹治水有功,为人贤德谦逊,而继承了帝位。
禹是夏朝的缔造者。禹,名叫文命。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关于禹的长相,《尚书纬》中说“禹生来就是异像。他身高九尺,有着老虎样的鼻子,河马样的眼睛,牙齿相骈,且有三个耳洞。”《史记.夏本纪》上说,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而且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勤勤恳 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在接受了舜帝的任命后,与益、后稷一起开始治理九州土地。当时的洪灾十分严重,分布很广,那时的人们大约是湖居的。
禹 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他不辞劳苦,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以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常常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身上还装载着 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他逐步地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自己节衣缩食,住在简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治理河川。他治河的十三年 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考察、治河的同时,他还分发稻种给民众,教他们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粮食缺乏时,把一些地区的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使各诸侯国 的人都有粮食吃。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西至敦煌,治理了黑水、渭水; 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禹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上述地区的河流被疏通后,人们安居乐 业,在周围肥沃的土地种植了各种农作物,心悦诚服的向天子进奉当地特产。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 黎、苗不敢再侵犯,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经过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 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海之内都可以居住了。其它部族的首领也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禹制定了贡赋的制度,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 土地,赐给姓氏,要求他们:“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天子的各种措施。”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
相传大禹治水之时,理龟载文于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畴(chou2)”,谓之“书”,古称为“洛 书”。然而,后来见到的洛书,没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环点示数的图 (有称为“洛图”)。后来,周文王据河图和洛书而推演出八卦,奠定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基础。
禹 帝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把帝位传给益。禹帝死后,益服丧三年后,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避到箕山之南。终究还是禹的儿 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王位的继承法由此改为父子或兄弟相传,实行世袭制度,从此,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 开始了“家天下”时代。
此后的历代王朝,基本上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启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的、松 散的部族社会结束,夏朝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夏朝前后经过了四百多年。
中国的别称“华夏”,与夏族和夏王朝有着一定的联系: “华”是指礼很盛行,“夏”指国家很大。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
古人把中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 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古文献中“夏”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华夏族人。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夏,中国之人也。” “华”与“夏”字意可以相通. 古文献中常以“诸夏”或“诸华”来称呼华夏族人士。
二是华夏族人的文化。西汉扬雄在所著《方言》中指出:"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秦晋之间是夏王族的发源地,故有“(大)禹兴于西羌”的说法 。
三 是夏王朝及其前身大禹所封夏国。应该说,第三种含义最为重要. 夏王朝的建设成就,确立了华夏族的中心地位,夏王朝的根基地在豫西地区。此后,任何想要夺取天下者的政治势力,必须夺取这一核心地区后,才算真正拥有控制 天下的实际地位。商、周两大 王朝也不例外,后继王朝的统治者也毫无例外地承认自己是夏文化的继承者,是大禹所划定“九州”的主人。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大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