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政治颠狂,好似上天特地安排出来给予一个名叫康德的德国人审判理性及其智慧提供的例证,使他能够领人走过洛克、伏尔泰和卢梭。
康德,一位远离教堂的德国清教徒,爱科学又爱上帝,真心想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对立。世人大都以为人为生活而来,而康德却知道他不是。一个杰出的大脑被搁在在哥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的位置上15年,竟然没有下海。他谦虚谨慎不多语,但说出的话在今天对于许多头脑依然是地震。他生来体弱,却能有规律的生活--起床、喝咖啡、写作、散步的时间固定不差分毫,凉水洗脚,只用鼻子呼吸,散步不与任何人讲话等--一生,直到高龄80。错过了两次求爱,他就终生专心致志地求理。"我将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对它的追求。"康德说这话时才22岁,写成《纯粹理性批判》让人类心跳时却已57岁。
理性批判主义从康德开始。批判理性始于卢梭,采取的是审判文明和喻为枷锁的非理性的方式。康德从"经验不是认识的不二法门"开始他对理性的哲学和科学的评判性分析:"它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真正的普遍真理;它只能激起我们殷切希望求得真理的理性......普遍真理具有内在的必然性,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有它们自身的明晰性和确实性。"康德举出了数学这个经典实例。的确,今天女朋友给的笑脸明天可能会是横眉,但2×2=4永远不会变。康德悠悠地说:1、经验论的科学观走向怀疑论,一切视为约定俗成时,宗教被打晕,科学则自杀身亡。2、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来源于人的先验的感觉形式--时间和空间,时空感将材料整理成一定的感性知识;还来源于先验的知性(理智或悟性)--量、质、关系、样式四类范畴,这将感性知识用概念词汇和逻辑规则去整理,犹如"人为自然立法",例如人得出"由于太阳的照晒,所以石头变热"的判断性知识。康德睿智地告诉科学怀疑论者:人类得知的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并非感觉经验给的,感觉材料是杂乱无章的;人先天的时空和范畴能力赋予科学的可靠性。
康德最后评析人类最高的三个理性范畴,即绝对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认为这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却因为人只能用相对的知性范畴去解释绝对理念,例如以有限和无限、单一和复合、自由和必然等去解释"世界"的性质,结果就会出现"二律背反",即逻辑矛盾:"世界是有限的"和"世界是无限的"之类互相打架的两个命题都可以被证明。而这却是假象,经不起辩证法的揭露;用理性去证明仁慈的、至上的上帝的存在,必定徒劳无功地增加无休止的争执烦扰。康德是在告诫唯理论独断论:理性认识上帝、心灵和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理性的自我批评或评析,在伏尔泰去世第三年,在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八年。如果当时人好好地竖起耳朵听过和听懂了,就没那么多人头落地。可一个57岁的单身老头,足迹都没出过他的出生地--哥尼斯堡,说出这番话来有几人不笑、不摇头?新教牧师更将自己的狗叫"康德"以泄愤怒情绪。所以法国大革命必然要发生,目的之一就是告诉人:好好对待康德的哲学。
康德对理性的理性批判是全面的。64岁那年(法国革命前一年),他写《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是对道德理性的温和评析:既然科学的因果律并不能知道自由和不朽的灵魂,既然教会或神学的上帝并非就是仁爱和慈善的上帝,就不要用科学去研究心灵,不要去读神学的或信教会的上帝,却要坚定无疑地听从自己道德良心无条件的绝对命令:诚实!责任!撒谎可以使我免受责备,却也将使撒谎成为普遍性,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撒谎。不劳而获可以获得享乐,却不能让自己问心无愧,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不能不去履行我的责任。绝对的诚实和责任,才能使人类远离野兽,接近神明。惟有听从道德的绝对命令,人才能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康德说:"头顶是璀璨星空,心中有道德法庭"。善恶报应并非喜剧似的总能让人看到,却能在永生的感觉中展示人间的正义和永恒的美:今生的梦想孕育新生的现实,今世送人一杯水,来生可得一桶金。讲道德必信上帝。66岁那年(法国革命后一年),康德还写了《判断力的批判》,评析了审美理性,认为美的主观普遍和无功利目的"共通感"以及大自然的完美,用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不可滥用却可以慎用。就这样,毕生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的康德用响亮的批判口号,审慎地、温和地评析了科学理性和神学理性的效用和局限,指出科学的理性智慧不可侵扰精神信仰的道德地域,理智地为神性智慧明确划出道德的良心天空。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