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古代服饰知识除了看书看戏以外,不少是从大量成语中了解的,由此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和普及的程度!服饰成语浩如烟海,这里只试举数例,来领略一下古代衣着服饰的风貌。
被发文身、雕题交趾
美国知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远古时代,人们虽然还未发明可以用来蔽体御寒的衣物,但爱美之心古已有之,他们除将美丽的羽毛丶闪光的贝壳之类作为外表装饰外,还常用涂色、纹身(刺青)、疤痕、切除、变形等方法来作各种肉体装饰。
《礼记·王制》称:【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文身"、“雕题"(在额上刺字或纹图案)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装束装饰之一!
冠冕堂皇
据史籍记载,周代已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的礼服系由“冕冠”、“玄衣”、“熏裳”等组成。其中“冠”是贵族男子的首服,与现代帽子不同的是,冠只是加盖在发髻上的一个小罩子,并不覆盖整个头顶。
戴冠的目的并非为了保暖,而是出於礼仪的需要!《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後服备,服备而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戴上礼冠之後,才能做到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所以,後来人们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人的仪容。
履舄交错
古代鞋履,名目繁多,有履、舄、屦、鞋、靴等形制。履是一种平底的鞋子,也常用作鞋子的总称,凡是用作礼服的鞋子都称其为“履”。履之中,又以“舄”最为高级名贵!舄是在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类似现在鞋底上加一层鞋掌〉,走在泥地里可以不被泥湿。
春秋时诸侯行会盟之礼,都要穿〝米黄色〞的舄。据《周礼·天官》记载:【舄止于朝觐丶祭祀时服之,而屦则无时不用也。】按古代习俗,须脱鞋入室,席地而坐(日本人至今仍保持这种来自中国的生活习俗)。
“履舄交错”即反映了当时宾客满座,而室外石阶上鞋履凌乱的放在一起的景象。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囊,而用来系印的绛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徵,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色彩的不同标志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高贵。
《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後来使用“紫绶金章”比喻高官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为一例!
幅巾既可束发又可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後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於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後,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
苏轼在《念奴桥 ·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句,“纶巾”是幅巾中的一种,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用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於〝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後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紫袍玉带”相同,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 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徵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
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徵。
衣冠禽兽
这本不是一句骂人的话,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兽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後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後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於此,原无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後人引申发挥所致!
接着清代以後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後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历史是一面镜子,生活化又五彩缤纷的成语,传神的表达了中国服饰的风貌,是不是既精彩又有意思呢?
- 关键字搜索:
- 由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