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人爱的糖画
在四川许多城镇的集会上,都可以见到一种现场制作、现场享用的民间艺术——糖画。
一个小贩守着一副挑子,手脚麻利地用黄澄澄的糖汁“画”出各种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然后卖给一旁正眼巴巴等候着的食客(大多是儿童)。摊子前,常常围着一圈看客,一边咋咋呼呼地对着转盘里的指针叫喊,一边观赏艺人手中的铜勺飞龙走凤。
四川糖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是一门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一门必须将制作与出售紧密结合的艺术,其作品既不能修改也不能保存。艺人们也就是街头的小摊贩,他们只有在集市上有人购买时才会创作。
先看他们的制作糖画的“行头”。
铜勺作画
一个带把儿的熬糖锅,一个舀糖汁的小勺子,一把薄平铲,一个煤油炉子,外加一块用于“作画”的大理石台面和一个用于插糖人的草把。对了,担子旁边还有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圆盘中心是一根用于旋转的指针。
再看其制作。
集市上作画的艺人
首先用煤油炉加热糖汁,加热时,必须用勺子不时地搅拌以防止粘锅和烧焦,然后从锅里舀出黏稠的糖汁,直接浇在大理石台面上。浇糖汁的过程就是作画的过程,此时铜勺便成为画笔,糖液则成为墨汁。艺人凝神运腕,铜勺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抹,“画笔”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紧接着趁热粘上一根竹签,用平铲将糖人从石板上铲起,递给顾客。整个过程最长不过两三分钟,短的才十多秒。
制作糖画除了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对图案胸有成竹外,最重要的是练手上功夫。因为糖汁会迅速冷却变硬,故容不得艺人有半点犹豫迟疑。龙、凤、鱼这些图案花纹既多又复杂,若手上功夫差了,不能一气呵成,肯定做不出来。
另外,艺人还得准确掌握熬糖的火候,据说,制作糖画,熬糖的功夫要占六成,制作只占四成。因为,这门手艺的作品最终是要让人享用的,糖熬嫩了,就成了泡泡糖;熬老了,则颜色变黑,且味道是苦的。
据说, 四川糖画始于唐代,四川诗人陈子昂(661—702)是糖画的祖师爷。他非常喜欢吃黄蔗糖,每吃之前先将黄蔗糖加温熔化,滴铸在光滑的石板上,绘成各种小动物和花卉图案,再粘上竹签,一边观赏一边享用。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将中国皮影、剪纸等艺术的造型手法运用到糖画上,发展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虽然这是一门无法登大雅之堂、更不能收藏保存的艺术,但也有艺高和才低之分。艺术修养好、心灵手巧的人可以创作数以千计的品种,而且惟妙惟肖,复杂的如“二龙戏珠”、“孔雀开屏”,传统的如《西游记》人物、《三国演义》人物,现代的如飞机、军舰以及小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等等。
这也是一门能带给人们热闹和快乐的艺术。街头巷尾、集市村庄,糖画艺人的摊前,经常是围着一大群人,既有小孩,也有成年人。交上一两元钱,就可以转动圆盘上的指针,指针停的地方总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动物图案,艺人按图作画,最小的是一条蛇,最大的是一条张牙舞爪的大金龙。买糖人和围观者目不转睛地盯着圆盘上的指针,若是看到指针指着蛇或蝴蝶等小动物时,大家便一起叹息;若是指针指着大金龙或者大凤凰,人群便爆发出一阵欢呼,“中彩”的人更是喜气洋洋,而艺人也丝毫没有“赔本”了的沮丧,他一边分享大家的快乐,一边麻利地在石板上“绘制”比较费时也比较费料的大金龙或大凤凰。
糖画转盘
一块糖,放在地摊上,包装得再漂亮,也不过是一块糖,人们不一定会去购买。但糖画就不一样了,它增加了玩耍和艺术的成分。做糖画生意的手艺人,固然要卖糖,但展示手艺也同样重要。买糖的人,似乎也不是专为了吃那块糖,而是为了观赏那个表演,感受那个氛围,寻得一个开心。
- 关键字搜索:
- 四川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