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突显中国民企存在的软肋,这家企业在行政环境、市场努力与董事自身的诚信之间左右摇摆,并且可能陷入无解的螺旋式向下的循环。
2011年新年伊始,一场中国银行业在证券市场发起的融资潮突袭市场,使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其中定向增发的民生银行备受关注。
民生银行是中国上市银行中由民资主导的公司,人们寄希望于这家企业能够体现民营企业的顽强、信用与高效,很可惜,他们说得比做得多,在诚信与效率方面均没有显示超出同辈的水准。
这家银行受到猛烈的攻击,既因为其董事长食言而肥,在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更因为受到损害中小投资者的质疑,这种质疑对这家致力于立场市场、立足民企的银行而言,是釜底抽薪的打击。
2009年11月,迫于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压力,民生银行进行H股IPO融资,彼时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对外郑重承诺,在未来三年之内不再进行股权融资。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面对国内银行的再融资潮直率地对外界表示,“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丢人,我们怎么张得开口?”只要有人接盘,融资再融资就说不上是丢脸还是光荣。董文标先生说的丢人是指银行的盈利模式丢人,基本上走的是盈利靠信贷扩张、存贷差,增长靠规模扩张、风险靠资本市场与政府救助的路子。
不到一年时间,董文标先生对他人所有的批评都应验到自己身上,他撕毁了自己对市场做出的口头承诺,并且以低价定向增发激起了小股东的冲天怒火,证明中国的银行没有办法离开圈钱、做大规模、增加总资产、再圈钱的套路。
中国银行业受到严格的行政制约,一方面享受体制内的利差,一方面被剥夺了信贷定价权与创新的尝试。
民生银行在严格的行政制约下生存,不论主要股东是不是民营企业主、资金性质如何,这家银行所受到的监管与其他公司国企同样的行政色彩浓厚的监管。对于自食其言的再融资,董文标将责任归咎于监管层的不近情理,“是监管部门逼的”,如果不融资民生银行将无法满足监管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开展业务。
我听到数家银行界的管理人士对我抱怨监管层的苛刻、不近人情与官僚色彩,他们制订的种种标准让银行失去了活力,各家银行只能各显神通。但问题在于,即便再显神通,他们也逃不出监管层的五指山。
董文标有很多设想,试图建立与民企关系密切的金融服务,很可惜,说得多而做得少,这既有体制的关系,也有民生银行本身的掣肘。
早在2001年12月,董文标就在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成立5周年庆典上表示,银行专门做做存、贷款很愚蠢,作为中国内地惟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控股的商业银行,其经营必须闯出自己的路子。这就是建立前台和后台、后台服务前台、而前台全力以赴服务企业,也就是通过客户经理服务制,为企业提供授信、投资理财等服务。
直到现在,银行业的特色仍然不鲜明,各家银行处于同质化竞争当中,从2000年到2009年,民生银行总资产的复合增长率达到50%以上,上市金融机构路径规模壮大并不值得炫耀,不过是信贷疯狂扩张的另一种说法。
民生银行风险极大,“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很难实现,在现行税费体制下,对中小企业过多的贷款必然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与风险的大幅提升,名为商贷通的短期贷款被认为存在巨大风险。民生银行不可能因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获得税收优惠,换句话说,这家银行前景莫测。
一方面受到政策的严厉挤压,另一方面民生银行却展示出民营企业让的狡黠与不诚信,受到市场的严厉质疑。主要包括,与主要股东企业之间的关联贷款挥之不去,而其中一些大股东的明显存在操纵资本市场获利的嫌疑。
其中大股东泛海建设[8.14 0.25%]在2007年末所持民生银行股份刚到期时便进行了抛售,套现约22.5亿元;上海健特公司2009年一季度减持了民生银行5.78亿股,获利高达27.34亿元。抛售时民生银行发布的消息助推了价格。
这些股东很有可能把银行当做抽血机,满足贷款需求、套现需求,一再玩弄低价增发高价抛售的游戏。新引入的股东在市场上还没有立信的机会,不能让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放心。
无论民生如何为战略投资者辩护,大股东的行为证明他们常常是投机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有时甚至比财务投资者都不如。只有一点是肯定的,此次定向增发价格过低,对应的市净率仅为1.09倍,再扣除各项费用后,几乎就是按净资产增发,一般老股东不仅难以从增发中获得每股净资产的增厚,反而每股收益被摊薄15%。如果民生银行准备以剥夺投资者的权益来实现他们为民企服务的目标,无疑是南辕北辙。
请别忘了,中国一度风行的民营金融企业开放潮最后是怎么被扼杀的,除了制度因素之外,民企自身恶劣的诚信难辞其咎:关联交易层出不穷,风险大增,导致最后数家金融机构被挤兑,而民生银行同样难以摆脱民企的弱点。
这是一个螺旋向下的恶性循环,制度的紧张加剧民营企业的失信,民营企业的失信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使生存环境更趋恶劣,而这反过来导致民企的行为更加短期。
在呼吁政府改进制度、保护民企的同时,呼吁民企有起码的信仰、坚守诚信经商的底线,并不多余。一向自我标榜促进民企的民生银行如果以剥夺投资者的方式再融资,实在是民企之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叶檀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