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500强,实际上不过是“500大”,很难透过现有的这张榜单,得出中国企业已经做强的结论。
新近发布的“2011中国企业500强”显示,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和工商银行等国企领衔的“前十强”企业,利润占据了500强的40%。而在前50强企业里,仅有深圳华为和江苏沙钢2家民企,80家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企业里,民企也仅有9家。纵使是民企翘楚的华为集团,1851亿元的营业收入尚不足中石化的十分之一。
的确,石化、电信、银行等领域的大国企,在规模上都一度直逼世界第一,比肩欧美各大产业巨头。国有企业正在以极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动辄万亿元的收入,把持着几乎所有国计民生的领域,使之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但这不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业具备强大的竞争力,相反,实业形势陷入了危机的边缘。与国企规模迅速飙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企业始终处于夹缝中生存,难以寻找到像样的发展空间。
从榜单中不难看出,前十强全部来自于国有金融部门以及大垄断集团。这与美国企业500强利润前10位,基本来自制药、软件、计算机等典型的技术密集特征差距甚远。我们不得不很遗憾的说,中国企业500强,实际上不过是500大,很难透过现有的这张榜单,得出中国企业已经做强的结论。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高明华曾提交研究报告指出,“国企的资产扩张和账面利润主要来自于税收、信贷、资源租等隐性补贴,2001年到2008年间这三项补贴总计高达6万亿元,而同期国企的利润总和只有4.9万亿元”。也就是说,在这8年里国企的真实利润为负值。虽然这一计算对当下的国企有些过于苛刻,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国企利润的丰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策红利和市场垄断。
若刨除这两点,并给以民企一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哪怕只是严格贯彻“新36条”,那么一度被称之为“奇迹”的国企急速扩张,势必将大打折扣。最明显的例子是,2003年四大行剥离了数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两年后国有银行纷纷改头换面,财务报表出奇好看,这是典型的政策红利。2009年和2010年的大量银行信贷也多数流向国企,就连地方政府都能够为国企担保,动辄让银行安排数亿、数十亿的贷款。而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融资困难之中,民企与国企,根本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之上。所以,如果没有这些年的政策偏向,国有企业绝对不可能有今日这般光鲜的数字。
而中国民营企业则始终面临着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利润率不断下跌的困扰。
在生存环境恶劣之下,大量民间资金只能以热钱的形式游离于资产市场,社会氛围的焦躁和资产价格泡沫不断,民企经营者越来越按捺不住5%以下的低利润,这是近期东部沿海不少城市高利贷癫狂、各种商品价格被爆炒的直接原因。
畸形的实业结构,只怕会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2005年和2010年,政府相继出台了新旧“36条”来促进民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至今更多的仍停留在纸面,各地在执行力度方面仍有待加强。只有当代表更高效率的民企获得大发展,中国经济多数领域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竞争,中国企业的500强,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500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