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化历来深有影响,其中许多名著早在几百年前就被翻译到了西方各国。有趣的是,由于书名难译,加之外国翻译者对中华思想理念,及中华文化内涵不能予以准确的理解,他们翻译的许多中国名著,其书名往往与作品的内容相去甚远。
施耐庵的《水浒传》,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世界各国,先后被译成了12种文字。其中,德文译名《强盗和士兵》,法文译名《中国的勇士》,英文译名《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布克夫人(中文名字赛珍珠)的译本,书名谓之《四海之内皆兄弟》。意大利人安德拉斯节译《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书名《佛节记》。
德国人节译杨雄的故事,取名《圣洁的爱》;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取名《卖大饼的武大郎和不忠实的妇人》;节译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则取名《强盗设置的圈套》。
如果说前面翻译的《水浒传》书名和内容多少还沾点边的话,罗贯中《三国演义》书名的翻译,就很不可思议了。有位美国翻译家翻译的《三国演义》,书名竟然叫《战神》。
更离谱的是对吴承恩《西游记》的翻译。外国翻译家将这本名著的书名翻译得五花八门:《猴》、《猴王》、《猴子历险记》、《猴子取经记》、《猴与猪》、《猴和猪往西的路上》……对于《西游记》,外国人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外国人对《红楼梦》书名的翻译更是“洋腔洋调”,有一法文版译本充满了欧洲式的浪漫情调,叫《庄园里的爱情》。
清代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有英、法、德、日、匈、波、爱沙尼亚、丹麦等20多种文字译本,其中日文译名为《艳情异史》,英文译名为《人妖之恋》。更为惊异的是意大利文译本,叫《老虎作客》。
外国翻译家翻译的一些单篇中国作品,书名译得更是出人意料。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书名原本三字,法文本却翻译地冗长拖沓:《热恋中的少女——中国十三世纪的爱情故事》。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756年由一个名叫马若瑟的法国传教士翻译介绍到欧洲,后来德国大诗人歌德将它改编成悲剧,名叫《哀兰伯诺》——主人公哀兰伯诺就是剧中人物赵盾的儿子赵孤。这样算来,赵孤算得上是第一位加入德国籍的中国人了。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德文译名《蒙辱的东方女性》,英文译名则叫《名妓》。两种译名看似和内容沾边,实则与作品原意并不相通。
在所有中国作品的译本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译名,翻译者竟把它译成了《不忠诚的鳏夫》,恰与作品原意相反。此等翻译, 着实叫人心寒!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有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