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从古迄今,都是画家所喜爱的绘画对象之一。早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就有狩猎中的奔牛,雨中耕作之水牛。奔牛线条简括有力、神态狂放,耕牛线条丰实沉稳、情势纵逸。历代卷轴画中也有不少以牛为题材的,但笔者惟对南宋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情有独钟。它系绢本、立轴,淡设色,纵123.7厘米,横105.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图)。
“归牧”,这是画牛中常见的题材,但擅画花鸟走兽而长于写生的李迪,却赋予这个传统画题以崭新的绘画语言和深邃的表现意趣。先从图名谈起,顾名思义,风雨是此图的构思核心,是此画的灵魂。画上一对水牛的背景是片呈半椭圆形的溪水,溪岸左上是土丘坡脚,长满乱草与矮树丛,沿着弧形溪边错落着芦苇和水草;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从矮林枝叶向右倾斜,芦苇和水草向右倒伏,形象地点出大风是从左边吹来。而溪岸右下是两株向左、向溪心上空斜长的柳树,正与从左向右猛刮的狂风形成对峙。
画家还运用娟秀精细而流畅的笔法、激奋跃动的线条和浓淡相济的设色,除写出柳丝翻飞芦苇倾倒风向外,更渲染出一湾清水涟漪与一片昏蒙蒙天色相接,使这场狂风骤雨即速来临之气势跃然纸上!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更令观者似感触到空气中含有一丝丝雨意的清润。
而在表现两牧童体势的情趣性及与两水牛关系的喜剧性上也有独到之处:牧童身披衣,正急匆匆地顶风驱牛归去;两牛体势豪放,腰圆臀肥,四蹄劲健;前边牧童扶住斗笠、挟紧牛鞭,弯腰伏向牛背,催牛疾奔,而胯下水牛却蓦地停蹄回首,似在呼唤后来水牛快跟上。后面牧童却因斗笠被一阵狂风吹落树旁,转身向后爬在迅跑着的牛背上,欲下不能,欲罢不甘,正犹豫地盯住斗笠。这一静一动、一向前伏一向后爬的体势形成强烈对比,真逗人忍俊不禁。难怪后来的宋理宗赵昀见此图就在“诗塘”上题诗:“冒雨冲风两牧儿,笠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皇帝能有此观感也非易;这恐也正是李迪画此图(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国难之际)的更深一层的寓意所在。
- 关键字搜索:
- 深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