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远”这句口语大家都知道,那其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让我们从这句话的起源谈起。
这句话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这句话出现在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中。描述的也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皇帝”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皇帝,而不是多个皇帝。
黄溥是明朝人,其《闲中今古录摘抄》是以杨讷的元代农民战争史料为蓝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杨讷,亲历元亡明兴的朝代更替,目睹农民起义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据《元代农民战争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八年(1348),浙江台州、温州百姓树起“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首义反元。从这首《台温处树旗谣》产生的时间来看,“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应该专指元顺帝。
元朝到了元顺帝的时候,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元顺帝曾以脱脱为相,希望改变现状,可惜朝廷积重难返。
脱脱遭馋退位,元顺帝沉湎于享乐。
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后,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势已去,元顺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间,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顺帝让使者给朱元璋带去了一首诗: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在这首《答明主》中,元顺帝承认元朝气数已尽,但却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禅让的诚意。本来是走投无路,反倒被他说成皇恩浩荡。
洪武二年六月,元顺帝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应昌,庙号“思宗”。
朱元璋因其没有背城一战,故称其为“顺帝”。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莫大嘲讽。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