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在32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觉得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中国,高达84%。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是土耳其和希腊,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比较低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丹麦和比利时。
应该说,“大材小用”并没有统一标准,这项调查的结果也未必准确,只能当作一个参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绝对不低。那么,为何有那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呢?
首先必须指出,自己认为被大材小用,不一定就真被大材小用了。在现实中,确有一些人过于自负,认为自己能胜任更高的工作岗位,但实际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不过,即便大多数人目前所处位置大体合适,有许多人对此并不满意,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本身就是值得重视的现象。这一情况直接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就是,相当多的劳动者、职场人士,在工作中感觉压抑,不认为现行的人才甄别和人事体制有多科学、公平,他们工作的幸福指数不高。
毋庸讳言,我们的人才甄别和人事体制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事实上,在我们的职场人事工作中,不仅充满着各种潜规则,安排工作职位和提拔人员更是多由领导的好恶决定,这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表现得尤甚。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将更多精力用于经营人际关系、迎合和巴结领导上,而在竞争中落败者则很容易变得消沉,开始混日子。
国人普遍觉得大材小用,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去看,则是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普通家庭出身的劳动者缺乏流动机会和上升空间。湖南省委党校一位学者做过一个研究,父辈的职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而超过75%的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工人、农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天资禀赋和后天努力都未必弱于别人,但多数人只因“拼爹”拼不过别人,“奋斗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只能一直当“屌丝”“蚁族”,他们在靠自己努力无法改变的位子上,当然会满腹怨气,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愤慨于这个社会不公平。
江苏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曾有句用人经验之谈,“小材大用,基本有用;大材小用,一般无用”,主张鼓励性使用人才。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这样做,对多数人“小材大用”,并不现实。但如果对太多的人大材小用,或者说由于规则不当、环境不佳,让太多人觉得被大材小用,肯定是不利于激发人才活力,不利于各项事业和国家发展的。笔者注意到,在兰德斯塔德的调查结果中,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比较低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丹麦和比利时,比例都只有20%多,它们都是社会保障程度和政府清廉指数较高的发达国家。笔者以为,如果能学习先进国家的社会管理经验,让职场环境变得更加公平,劳动者可以自由竞争发展,从事普通工作者也都能保障齐全、安居乐业,为“屈才”而闷闷不乐的国人一定会越来越少。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