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县的袁厉害女士因24年间收养了100多名弃婴而成名,1月4日她收养的7个孩子在一场火灾中丧生,让她成为近期的媒体关注焦点。2月4日《人物》杂志发布《厉害女士》一文,打假打到了袁厉害头上。
该文“颠覆”袁厉害原有的“爱心妈妈”的形象,主要内容:袁厉害是个富婆,很会做生意,她自建或购买超20套住宅,为维持好人形象不敢花钱;她将孩子以残疾程度和相貌分为几等,下等孩子同垃圾、大小便挤在一起。
到6日凌晨,已有一些媒体和网站传播袁厉害女婿的微博,斥《人物》杂志报道不实,并表示要起诉报道方。《人物》表示报道有完整证据链支撑,看来,报道者坚信自己彻底颠覆了袁厉害的正面形象,其把握的负面信息,完全达到了“抹黑”的效果。可是,即便我毫不怀疑《人物》报道的真实性,也还是没看出袁厉害坏在何处。
袁厉害做生意,怎么了?她不做生意没法养自家、养孩子,自谋生路,有业有为,这是好事。至于很会做生意,又不是坏事,所以说,想利用袁厉害做生意这一点抹黑她,全然无效。
袁厉害是富婆又怎么了?一个富婆,甘愿降低生活品质而收养这么多弃婴,使自己有钱还不能自由支配时间和生活,这挺可贵。她不偷不抢不贪腐,养活许多弃婴的同时还能积累财富,这是真本领,证明她真有做慈善事业的资格。
慈善这种事,本来就是适合富人做的。做慈善越苦越高尚,越穷越对路,陪个一无所有、不得温饱,才是高尚慈善家——某些没文化群体抱着这种观念倒也罢了,但媒体人也赖此傻帽思维立论,那就不正常了。
将孩子分类管理,给以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做法对头。智力基本正常的孩子,不应夹裹在一群严重智障孩子中间,否则正常的孩子也会被不正常的人际与环境给废掉。说袁厉害分等(分类)的标准是“以残疾程度和相貌”,这明显属于臆测了。
记者写道:对那些被袁厉害分入“孬”类的孩子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活着”。这样的“控诉”对理性人来说一点都不煽情。是的,那些孩子的人生意义及其价值就是“活着”,他们本来就不考大学,本来就不存在就业和成家立业、贡献社会的可能。
不错,那些孩子在袁厉害家里过的(在我们看来)确实不幸福,他们肮脏、多病,死亡率高——既便如此,他们“活着”也是袁厉害所赐。他们本来活不成,袁女士比他们亲生父母的心还软一些。希望弃婴们活好一点,这不错,但不应脱离原有的基本前提考虑问题。
“一方面,这个农村妇女缺少教育(小学一年级辍学),性格急躁、泼辣,有着朴素与善良的动机,另一方面,她精明、警惕、狡猾、心思缜密,自我保护欲望强烈”。从这样的观察结论里,还是看不出袁错在哪儿。这都是些什么罪?
揭露或否定袁厉害并不难,拿出她利用弃婴敛财和虐待孩子的证据就得了。然而,我们从报道中看不到这样的证据。这样,从“抹黑”报道中看到的,只能是荒唐逻辑和拙劣技巧。
欲图证明收养重病残障的弃婴可以成为一项回报颇丰的长线项目,“投资者”和证明者的脑子恐怕都进了水。弃婴的亲生父母评估过,更会做生意的政府评估过,我们的社会,离“好人好报”的文明,还差得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