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欧洲,中国并不是一个有着喝牛奶传统的国家。究其原因,一则是古代牛奶的来源非常贫乏。中国从欧洲引进奶牛仅仅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亦即是清朝晚期。在此之前,中国土生土长的牛大致是黄牛和水牛两类,算上藏边地区的话还有牦牛,无论哪一种产奶量都远远无法与奶牛相比。二则,中国古代牛只主要作为农耕工具使用,为了保护农业,政府对于牛只的食用功能多有限制。因此,中国人饮用牛奶少且晚。
在古代中国,牛奶以及乳制品作为食品的出现要晚至唐朝,并且只是王公贵族的盘中珍馐,平民布衣无福相见。相比较之下,反而是现在不常见的羊奶在古时更为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唐时的寺院僧人由于不能吃荤食,因此高蛋白高热量的牛奶以及奶制品也就成了僧人的最爱。由于唐时僧人地位很高,他们可以要求附近的农户为他们提供牛奶。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多有农妇正在挤牛奶的画面。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乳制品的忠实爱好者。大冬天好不容才从被窝钻出来,起床之后干什么呢?“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用雪水煎一杯茶,用牛奶煮一碗粥,没想到大师人白居易在寒冬的早晨竟是如此有生活情调!到了寒气泠冽的春天,白诗人又想吃什么呢?“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黄粥,既暖胃来又解馋,白诗人果然是个重养生又富有生活品味的人。
到了宋朝,经济与社会都长足发展,牛奶和乳制品也终于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北宋时在百姓富庶,贸易自由的首都开封,出现了经营牛奶以及奶制品的私营食品店“王家乳酪”。而南宋时在江浙一带,牛奶已经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常用佐餐。大诗人杨万里在杭州为官,一次过除夕时一直等不到牛奶和糕点,不由得赋诗感慨:“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过除夕怎么能没有牛奶和酥油呢?杨大人胸中的愤懑溢于纸上。好在杨大人贤才高士,体察民情,想来也不会为难送奶员。大诗人陆游则已经开始在牛奶中寄托视觉艺术审美追求了,“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在刚刚落过一阵新雨的河边树下,端起盘中洁白凝润的乳酪和红艳欲滴的樱桃细细品味,这色彩与质感,真是视觉与味觉的一大享受!樱桃和乳酪如今早已是寻常食材,大家也可以一同试试陆诗人的情调吃法。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粮食压力增加,大量的牧场草地被开垦为农田,使得奶用牛(仍然是黄牛)大量减少,社会失去了供奶源,宋代民间兴盛一时的喝牛奶食用奶制品的习俗也就渐渐衰落。虽然如此,上流社会也偶尔会有在高档宴会时以奶制品为点心的习惯。世家子弟散文家张岱家传“私家秘制”牛乳酪,自家养有一头牛,每天挤下鲜奶放在盆中,静置一夜,然后取下牛奶表面上自然凝成的精华,放入锅中熬煮,同时,按一斤乳配四杯茶汁的比例,加入秘制兰雪茶的清汁。如此一来,一杯浓郁又清新的“奶茶”就诞生了!稠密的奶味和淡淡的茶香融合在一起,用张岱自己的话来说,“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真是风流士大夫,喝杯奶茶都这么讲究,词儿还这么多。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有外籍人士为了喝到鲜奶特地从欧洲运来奶牛与中国黄牛配种,这也是奶牛第一次登上中国的舞台。
时移世易,二十世纪后奶牛凭借着专业优势从黄牛手里接过了为中国人提供牛奶的任务,为了丰富营养改善体质,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于牛奶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1949年时,中国奶牛的存栏数量大约只有4万头,到2010年,已经达到了1420万头。如今,周末去超市提上一箱牛奶回家,或是订上一份每天送到家门口的鲜奶,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遍地而开的奶茶店甜品店冰激凌店,更是把牛奶和奶制品翻出了无数花样,以前高门名仕们才能有的闲情雅致,也早已融入普通家庭的生活之中。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