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日本静冈县磐田市的梅花。(摄影:贯明)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文化习俗也和养花植树有密切关系,这次杂谈就谈谈岁寒三友。
何为岁寒,不言而喻就是冬季年关前后。三友者,松、竹、梅也。中国历代文人把它们人格化了,称作人的三个朋友。
清朝有个超卢居士,擅长作诗绘画,在他的诗中有首《岁寒三友》诗曰:“竹梅苍松意态殊,天教点缀岁寒图,索居何幸得三友,相对忘言笑不孤”。
松,乃松科植物的总称。属于裸子植物门,它是常绿或落叶乔木,也有少数为灌木者。松的种属甚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叶为针状,其枝具干有鳞状树皮,结球形果。种子含油,可以食用,也可榨油。常见的观赏松有雪松、水松、油松、白皮松、五针松、虎尾松、黑檊松等。
美国北瀑布国立公园内的雪山与青松。(摄影:贯明)
有人把松柏混为一谈,其实松和柏是两个不同科的植物。松为松科,柏为柏科。柏有22属,150多种。柏与松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的形状和果实。柏的叶是鳞形交互对生,结球形或卵形小果。而松果较大为塔形,俗称松塔。
还有一种与松相近的树木叫杉,它也是裸子植物门的,是杉科常绿乔木。其特点是树干高且直,叶为线状锥形,细小的叶螺旋对生,结球形果,种子有翅。杉也有冬季落叶者,如水杉。水杉是史前树种,它的叶为披针形,叶在侧生的小枝上排列排列成羽状,树干的基部根很特殊,有板状或乳头状隆起,这是呼吸气根。水杉在佛罗里达较常见。
松柏的木材都质硬,松材纹理疏密相间,而柏材纹理致密,二者皆可做家具和建材。杉的材质轻软,常用作建筑或电线杆子。上个世纪初,在中国大陆盖房子,搭脚手架,就是用杉树干,叫杉槁(读音shagao)。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出于对松的敬慕喜爱,把松称为友。松四季常青,你看它姿态千变万化,但不失其雄伟壮观的风格,那舒展的枝叶如盖如伞,真是很好看。野生松长在高山峻岭,人们也喜欢在社稷陵园,在庭院庙宇植松。
松和杉的寿命较长,松龄可达数百年乃至两千年。杉树龄可达三千年。在台湾和美国加州,巨杉高达百米,人们在树干上开凿个洞,汽车可以从里面通过。
中国有许多名山,比如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在五岳的庙宇里有许多古人栽培的松柏。在泰山岱庙,有秦朝种的古松。在恒山悬空寺有唐代种的古松。黄山是以奇石怪松著称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都是天然生长的,但是那棵迎客松已经不是原来的了,原来的死了,后又补种一棵。
人们常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对联为老人祝寿,其中省略了几个字,东海后面省略的是“长流水”三个字,南山后面省略的是“不老松”三个字。
古人教育子女有句话叫“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睡如弓”就是说坐的姿势要像一口钟一样稳重,站立要像松树一样挺直,走路要像一阵风一样迅速敏捷,睡觉的姿势要像弓一样自然放松。
在北京有古松的古迹很多,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这都是过去皇帝带领朝廷百官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和太岁诸神的建筑。这些地方都种有松,已有千年历史。就连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周围的松树也有数百年了。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孔庙,孔家墓地(孔林)的松柏树已有两千多岁了。北京西山有个戒台寺,被皇帝封为第一坛。那里有棵抱塔松,为辽代僧人法均所植,法均已经去世千余年了,那松根把和尚的墓塔紧紧抱住。树冠如云被茁壮的树干烘托,枝叶茂盛,令人称奇。
中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画家的山水画中都有松。例如明朝画家王绂(音fu)的“湖山书屋图”中的松画的挺拔直立。元朝画家倪云林的《狮子林画卷》中,他画的松苍劲奇曲。北宋画家王诜(音shen)画的“渔村小雪”是以松林为背景,近景是河边垂柳和舟中捕鱼的渔翁。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音da)也是著名山水画家。他有一幅画很有意思,画的中间是溪流,后面是山村,山村背靠悬崖,溪流左下角有房子。而他整个画面突出的是山坡上的三棵昂首挺立的雪松。表现作者不屈的意志和倔犟的性格。有趣的是这幅画的印记,他把“八大山人”几个字写成了“哭之”字样。这里是有原因的。朱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他的一生经历坎坷。他虽然出身王公贵族,但是在明朝灭亡后他沦为难民,他中老年修道,在道院当主持,但他不屈服清政权,这幅画的印记表明了他对明朝的悼念。
明朝以后画松的画家多不胜数,书画界对松、竹、梅、兰、菊等画法技巧作了总结,出版了《芥子园画谱》,《三希堂画宝》等。后人学画无不以此二书为参照。
竹是禾本多年生植物,其根,茎已经木质化了。竹干有节,中空。中国有3000多种竹,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慈竹、淡竹、凤尾竹等。画家画的竹子称为“墨竹”,其实竹科植物中真有墨竹这个品种,它也叫紫竹。其干为墨绿色,叶的颜色较深。喜欢花卉的人爱异型竹,如佛肚竹、方竹等。成都锦江边上有个望江公园,我到那里考察过,那里种的竹几乎囊括了中国各种竹子的品种。
美国纽约史泰登岛寄兴园的竹林小道。(摄影:贯明)
说起竹这种植物,它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曾有不朽功绩。古代人在没有发现和应用金属之前,就用竹竿和棍棒作狩猎和劳动工具。后来有了冶金术,人们用青铜作箭头,用竹竿作箭杆和茅杆。在造纸术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用竹板作文字载体。距今2500年以前,孔子时代(春秋时期)的书就叫竹简。就是把文字刻在竹板上,再用绳子把一片片竹板串起来,那时的“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就是竹简。古代王公大臣向皇帝奏本章,也是把字写在竹笏(音hu)或象牙笏上的。到了汉朝发明造纸术以后,竹子又成了造纸原料。那时竹子在人们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宋朝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诗,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中国最早描绘人们生活中爱竹的小说,是在《世说新语》中,此书是南北朝时期南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着。距今已有1500多年。这本古籍的《任诞第二十三》第46篇说:“王子猷甞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在《简傲篇第二十四》记述的王子猷的另一故事更有趣,大意是王子猷路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种的竹子很茂盛,他不顾主人为迎接他已经在家恭候良久了,而直接把轿子停到了主人家的竹林前,欣赏起竹子来,等他发现主人不高兴时,连忙把主人拉到竹下共同欣赏,直至尽兴而归。
南北朝时有”竹林七贤“,就是指稽康、阮籍、向子期等七个文友,相聚在竹林饮酒作文赋诗。此故事被人写入《名士传》而传为佳话。
魏晋时期谢眺(音tiao)写有《咏竹》诗,曰“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枝,新笋杂抆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伏垂。清疤飞不得,黄叶自相窥。但恨从新箨(音tuo),根株长相居”。他把竹子的动静形态写的活灵活现。
唐朝诗人白居易称“竹众于草木犹贤于众庶”。
宋朝傅大询有首词《水调头歌》曰“草之三间房,爱竹旋添栽,碧纱牕(音chuang)户,眼前都是翠云堆,一月山翁高卧。踏雪水,村清冷,木落远山开。唯有平安竹,留得半岁梅.....明白人间事,天自有安排”。这首词写人与竹的关系。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
以画竹出名的画家更是大有人在。宋朝有顾定元。元朝有吴仲圭,都是擅长画竹的画家。
明朝的徐谓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表现花卉的作品最多。他画花卉笔简意赅,生动活泼。他喜欢用泼墨和水墨技巧写生,效果尤佳。他画的竹和芭蕉很生动,尤其是他画雪竹,在画法技巧方面更有独到之处。他运用破笔,瘦笔漫笔,断笔画竹,然后泼墨,用泼墨水钩染。他画的竹子看上去枝间,叶上都有堆雪,真是巧夺天工。徐渭诗琴书画样样精通。他的诗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后人影响极深。清朝郑板桥也精于画竹。当我们在欣赏石涛,八大山人,郑板桥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的花卉作品时,只要细心观察,都可以体察到徐渭画风的影响。
明朝的王绂也是画竹的名家。他画的墨竹挺拔秀丽枝叶疏密相宜,酷似今日黑白照片的艺术效果,让人赏心悦目。他画竹是继承了宋朝顾定元和元朝吴仲圭的画风。但是他自己的功力也很深。我曾见到他的一幅墨竹画上有邵二泉的题诗。诗曰“萧萧数叶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竹尽楚江干”。由此可见他画竹的功夫之深。
郑板桥画有一幅《竹石》画,他在上面题了首咏竹的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力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这是首称赞竹子倔强性格的诗。
乾隆年间还有位爱竹、种竹、画竹的人,名叫金农,他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自称“予癖性爱竹,爱其凌霜傲雪无朝华夕瘁之态”。他称赞道“虚心高节,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他在住宅旁种竹,并有诗曰“去年新竹种西墙,今岁墙阳笋渐长,一日生枝三日叶,秋来便已蔽斜阳。明岁满林笋更稠,百千万竿青不休,好似老夫多倔强,雪深一丈肯低头?”
唐寅(唐伯虎)也画竹,他用不同的笔触表现新竹,老竹不同的姿态和内涵。他画的竹有一个特点就是竹叶比较大,这是一种艺术夸张手法。
从古人爱竹种竹画竹可以看出这是他们积极,坚强,廉洁,高尚人生观的体现。种竹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源泉。
梅是蔷薇科落叶乔木,叶呈卵圆形或卵形,叶缘锯齿状。梅花有五个花瓣,中间花蕊细长,花托下有短梗或无梗。野梅开白花或淡红色花,花有香味。经人工栽培后又有开紫红和黄绿色花的。梅的果实为球形。未成熟的果实是青色,味酸,可加工成乌梅或酸梅果脯。中国有句成语叫“望梅止渴”,说的就是这种果树。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中国有三大观梅胜地,即苏州,杭州和南京。
谈到梅花,再说明一个问题。在中国还有名字带梅字的花木,如榆叶梅、腊梅。它们开花也很好看。其实它们和梅花是不同的品种。虽然榆叶梅也是蔷薇科,也是乔灌木,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榆叶梅的叶子酷似榆树叶,呈宽卵形或倒卵形,边缘也有锯齿波。榆叶梅在春季先叶开花,花色淡红,榆叶梅结的球形果实个儿小,成熟时为红色有细毛。榆叶梅主要生长在江北,如东北、华东。在江南两湖地区也有榆叶梅。榆叶梅的果仁是中药材,叫郁李仁。
腊梅是腊梅科,落叶灌木,叶对生,叶为椭圆形或卵形。花瓣多片,腊质,外为黄色,内为紫色,有芳香。结瘦果。
纽约市街中的梅花。(摄影:贯明)
作了这些辨析后,我们言归正传,再来说梅花。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宋词纪事》。说有一个人名字叫洪皓,他是政和五年的进士。在建炎三年作为吏部尚书的他,从南京出使金。被金人扣留。他在金朝呆了15年后才被放回南宋。他在金滞留期间曾经作宋词《江梅引》四首。这每首词的前几句均以梅为先句,然后展开下文,抒发他对南宋的思念情怀。我们不妨摘录起始句如下:其一“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 其二“春还消息访寒梅,赏初开,梦吟来......”其三“重闺佳丽最怜梅,牖(音you)春开,学妆来.....”其四“去年湖上雪欺梅,月飞来,片云开.....”。有趣的是他这四首词,句句都有典故,都有来处。是以古代文人韩愈、杜甫、苏东坡、白居易咏梅或写梅的诗文为依据,加上洪皓的智慧而作出这四首《江梅引》。由此可见,中国自隋唐以来就有了人工栽培的梅花。赏梅,咏梅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一种雅俗。
由洪皓的《江梅引》,使我想起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曾经见过徐渭画的一幅《梅花》。他画的是一根老梅树枝,其弯曲的下部浸泡在江水之中,而在上面的老梅树干和从水中弯上来的幼枝条上,花蕾正含苞欲放。此画的老梅树干用重墨,而江水则用淡墨清抹。他这幅画表现了江梅的顽强生命力。给我印象深刻。
徐渭即徐文长,他在诗书画以及戏曲方面皆有成就。但他晚年穷得以卖画为生。我记得他有一首诗,曰“元章梅花能换米,余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
由徐渭的遭遇,使我联想起陆游的《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香如故”。诗人用山溪旁的一颗野梅遭遇来抒发自己身处逆境,仍然洁身自好的精神。他的人生旅途是崎岖坎坷的。
元朝戏曲家马致远有首元曲曰:“翠竹边,青松侧,竹影青松两茅斋,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这是描绘古人向往的有岁寒三友的田园生活。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