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网络图片)
钟仪,春秋时楚人,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
钟仪为楚共王时期(公元前601年~公元前560年)楚国设在郧邑(今江苏海安县)的行政长官,称作“郧公”,钟氏,名仪。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由于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间,钟仪怀念故国,不忘家乡,他想到楚国的战败,不禁潸然泪下。
过了两年的囚禁生活,到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见到“楚囚”钟仪,他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景公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晋侯让人放了他,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再拜叩头致谢。
晋侯问他的世官,他回答说“是乐官。”
晋侯说:“能奏乐吗?”
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所掌管的职务,我怎敢从事其他的事业?”
晋侯让人给他琴,他弹奏楚国南方的乐调。
晋侯说:“你们的君王为人怎样?”
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
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事奉他,早晨向婴齐请教,晚上向侧请教。其他情况我不知道了。”
晋国大夫知道这件事情后对景公说:“这个楚囚,是君子啊。说话中举出先人的职官,这是不忘记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守信;没有私心,这是忠诚;尊崇君王,这是敏达。用仁来办理事情,用信来守护,用忠来成就,用敏来执行。事情虽然大,必然会成功。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晋景公听从了。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待他,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钟仪便被称为四德公,其后世以其为祭祀祖宗的堂号。钟仪回到楚国后,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
钟仪爱国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在《登楼赋》中对钟仪大加赞赏。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初唐四杰之杨炯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中,把“钟仪琴”与苏武的“苏武节”并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钟仪不顾个人安危,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操的赞颂。
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