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祖辈早就已经放弃了科举之路,改为行医来谋生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就来说说元朝科举吧。
元朝科举
先说元朝一共才九十八年,这么短的历史阶段,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看着看着,一辈子就过去了。元朝帝国这一辈子,刚上台就是蒙古帝国一分为四,忽必烈好比在众叛亲离的情形下强行称帝,成立了元帝国。不仅如此,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元朝换了十一个皇帝。除了元世祖在位时间正常,后来都在十年之内,速度越来越快,十月怀胎都来不及。这么频繁的内斗,眼花缭乱的。你想靠上谁都难啊。
其次,科举是隋唐发明的,元朝是个过渡期,但很有特点。它在前朝的基础上将制度内容具体化。取用名额、生员分配,考试内容、考试规则,都一一确立下来。听上去不错,但是实际上真正操作起来,就悲怆多了。
元朝科举制度一共取士一千多人,其中一半名额给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剩下一半给汉人。先不说对于刚刚从唐诗宋词明月清风里孕育出来的广大文人,泱泱华夏大国怎么抢这几百个汉人名额呢?其难度可想而知。如同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关键你看元朝把人分为四等,那就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而科举制度里没有南人。
南人是指生活在长江以南,原本在南宋统治下的汉人。比如那个“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蒋捷,正当少年志得意满时便顿失前程。也就是江南才子们是不能靠科举出仕了。这种打击覆灭性的。
动荡对科举的影响
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元代内部一直没有消停过,科举也是时断时续的。
最后看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在忽必烈称帝之前,他已经是个成熟的戏剧作家了。也就是金代时他家祖辈就已经放弃了科举之路,改为行医谋生。足见明智。朝代动荡,进取和生存方式随之改变。原来他的文章伟业和一颗铜豌豆的铮铮铁骨,早有家族传承。
白朴,山西人。也就是元朝所指的汉人。他是官宦世家,父亲和仲父都是金代进士科举出仕的。但他的少年时期遇到了金元之交的最后时期,经历了兵荒马乱,母子失散,残暴掠夺的惊恐时期。后来安定下来时,他已经无意出仕。于是放浪形骸,游历江南,而在这期间,元代内部战争也一直不断,满目苍夷、山河破碎,令他对元朝失去最后的信心。在他身上,就只有一种文人的气节,只有杂剧创作可以诉说他的人生感慨。
马致远,他是做过官的。但他最仰慕的是陶渊明,晚年自号“东篱”。陶渊明也是东晋末到宋初时人,一样经历朝代更迭和内乱不断,文人的隐匿情怀在这那阶段最炽烈。
郑光祖,山西人,做过官,但因为被官场诸人看不起,后来大部分时间在江南和伶人度过。
元朝文人,遭遇的是金末元初朝代更迭到蒙古四大汗国常年内战、蒙汉矛盾,致使科举时断时续,南人因此出现无望的各种窘境。观看那段历史,我们只能暗叹,乱世之交,幸好犹有元曲传世。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